从零读波斯:一样的伟大 不一样的沉重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时间:2019-11-17 11:41:03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陈彬彬

  伊朗,对于大众而言,这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熟悉是因为,相对于中东其他国家,伊朗在国际新闻舆论中的话题度很高,我们知道它受美国制裁,知道它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什叶派国家,知道这里的女性严格地戴头巾、穿黑罩袍。我们也会将伊朗等同于波斯,我们听说过波斯猫、波斯地毯、波斯商人,也知道很早很早以前,中国就和波斯有生意来往。但这个国家历史如何,文化怎样,和中国比较,有什么差异?对于这些,我们感觉自己知道点什么,又说不出什么。

  读书是治疗精神疑难杂症的良药。想了解伊朗,不妨找点儿相关的书来读读。然而,书,读书,读好书,什么是好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和要求。比如像我,我希望所阅读的书不那么艰深晦涩,同时又能给予我一定深度的知识,也就是兼顾通俗和学识。在这一方面,李零先生的书值得推荐,他的最新书《波斯笔记》,依旧秉承他的这一“优良传统”。

  扭扭头,治一下“僵脖子病”

   《波斯笔记》是一本有趣、有思想的综合性学术读物,内容颇丰富,不仅有历史、地理、考古、艺术等人文知识,还有作者日志,一种独特的私家叙事。该书分上下编,上编撰写的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世系、政治地理、政治制度、宗教;下编所涉及的时间段稍长。就本书的内容而言,章章都是专题研究,如果放在大学课堂上,那应该是给硕士或者博士开设的课程。作者从研究主体出发,讲与伊朗四周的关系影响、与中国的对比。

  虽然内容颇具学术性,但《波斯笔记》一书的语言极为通俗易懂。李零先生对语言的掌握实属武林高手段位,看似风轻云淡的语言,内藏深厚的功力,或为思想的,或为学识的,而这似乎也是他的一贯风格。

  下面,我们摘选一小段读读: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表面上,波斯是渔翁。波斯说,你要民主,我给你,所有小国都实行民主制;你要自由,我也给你,所有小国都实行自治。前提是只许独立,不许联合,除了波斯,谁也不许干涉他国事务。这种民主、自由是在大国的掌控之中,闹来闹去,正中波斯下怀。”

  《旧唐书》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自序里,作者交待了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换个角度看波斯,也换个角度看希腊”,而这种变换维度看历史也实属无奈之举,因为这个时代都得了“僵脖子病”,人人都踮着脚尖、伸长脖子看西方。脖子酸了,就该扭扭、转转,看看另外一个方向,这是人之本能。绕开种种强势话语,进入到波斯——伊朗这个文明本身,看看它历史上发生的事,看看它留下来的遗产,思考它的种种疑难。

  强扭的瓜不甜,把思考的空间留给读者

  伊朗历史,大概从公元前3500年,埃兰王国时期就进入人类文明史,这是实打实的上下五千年历史,如果照四舍五入,那就六千年了。五六千年的历史,太长,难以一一叙说,《波斯笔记》主要选取了其中一段,阿契美尼德王朝,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波斯帝国时期,政权存在时间是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阿契美尼德王朝,是伊朗人甚为骄傲的朝代,好比中国人所自豪的大汉盛世,它们留给伊朗人的文化遗产也极为丰富和宝贵。现在考古发现的几大宫殿遗址都是这一时期的,帕萨尔加德、波斯波利斯、埃克巴坦纳、苏萨,这些地方的宫殿遗址还残存着敦厚的柱座、数量极多的柱基,色彩鲜艳、图饰美丽的彩砖,这些都在昭示着往日的繁华,波斯帝国的鼎盛国力。

  阿契美尼德王朝和秦朝,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早期的统一国家,或称为帝国,一个建立于公元前550年,一个始于公元前221年,经常是学者对比研究的对象。这两个帝国在统治方式和政治制度上,有着很多相似的手段和方法,比如将一个大疆域分为若干个小行政单位进行统治管理,当时波斯帝国采用的是行省制,而秦代采用的是郡县制;另外,不仅秦代有“书同文,车同轨”,波斯帝国也实行过统一文字、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由于诸如此类的巧合,也曾有研究将秦帝国的制度建立视为受波斯帝国的影响,这不妨是学术研究的思路之一。但是,《波斯笔记》一书对于此类问题,另作处理,仔细地将波斯帝国的行省和秦帝国的郡县一一列举出来,指出看到的现象,至于内部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则不在作者书写的范畴内。不给予答案,把思考的空间留给阅读者,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制衡方式,因为对于早期的跨文明研究,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太少,一分材料,一分话,而未来考古能带给我们的可能性又很多。“强扭的瓜不甜”,找不到联系,那就不强牵扯起来,多闻阙疑。

  李零先生——最喜欢的头衔是“读者”“学生”

       作者介绍页中写道,作者最喜欢的事情是读书,最喜欢的头衔是“读者”和“学生”,觉得一辈子当这个也不寒碜。“读者”,可以不断地汲取知识,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学生”,可以无止境地求知,在无知中探索有知。明明可以选择更权威的身份——“作者”和“老师”,李零先生却选择了“读者”和“学生”,大道至简,先生极为通透。

   《波斯笔记》的书写,潜伏着一种“读者”的视角,即如果“我”是读者,一本书怎样叙述才能让“我”明白,怎样讲述才不会那么枯燥。如此,这本书时时在体谅读者,如主体本是讲阿契美尼德,却先普及了伊朗通史内容,从而让读者对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历史地位有一定的感知;在前言中介绍伊朗地理、人民,从而帮助读者理清后面会次第登场的民族。在细节方面,为了帮助读者不为阿契美尼德王朝复杂的世系所烦扰,书中用线图的方式一一标明世系;为了统一既有翻译或研究书籍中历史人物名字,该书一一以图案的方式标示出来。站在读者的位置,为他人着想,因此《波斯笔记》虽然内容很学术,但是理解起来却并不费力。

  李零先生可谓一“奇人”,从前他的研究方向大都是关注中国早期文明,偶有文章研究涉及异域文明,如格里芬、狮子、裂瓣纹银盒等。今年先生出书,出的还是一套研究波斯史的书籍,着实让人惊诧,有一种“横空出世”感。其实不然,早年,先生陆陆续续有留意两河流域和欧亚草原文明的东西,从《波斯笔记》最后五章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至少从2012年,先生已经开始系统地搜集两河流域古文明的资料,借着开会机会,跑遍了德国、美国、法国各大博物馆,网罗各种与两河流域有关的物质资料。

  与中国考古学一样,伊朗的考古也是在西方刺激下发展起来的,西方先挖下第一锄头,因此,很多的考古报告与文物存放在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等,因此若研究伊朗,以上几个国家的相关资料不能放过。作为研究对象的源头——伊朗,先生曾分别于2012年、2017年、2018年考察过,很多地方如波斯波利斯、帕萨尔加德、帝王谷、埃克巴坦纳等,先生重复地去,拍照,找更详细的资料。因此,我们看到的“大跃进”,背后其实藏着先生长期的辛劳和勤奋,从零开始,先生一点一点砌成了现在的大部头。

  波斯与中国,一样的伟大不一样的沉重

  伊朗和中国,两个古老的亚洲国家,一个西,一个东,有点儿像咱们民间两个有名的守门神——秦琼和尉迟恭。和中华民族一样,伊朗也历史悠久,上下几千年,远观,似乎气势磅礴,有着千军万马、声震山河的浩荡气魄,但是近观打量,这种千年文明的持续却是在一茬儿接一茬儿的战争和动荡中幸存,历经灾难,满身硝烟,伟大而沉重。

  历史进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结果又大相径庭。古代伊朗历经数难,亚历山大远征、阿拉伯入侵、突厥入侵、蒙古入侵,阿拉伯人统治伊朗长达了六百多年,伊朗的宗教,由琐罗亚斯德教变更为伊斯兰教,文字书写体系也改用阿拉伯字母。直到现在,伊斯兰教仍是伊朗国教。中国历史上,不少朝代,如元、清也曾是少数民族掌握政权,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民族均汉化了,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中的一分子。纵观伊朗的古代史,外族入侵带来的是本土文化改易,而中国历史,少数民族执政结局是被同化。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融通方式,很难以好坏的标准去评判,伊朗式强调的是文化的可塑性,而中国式着重的是文化向心力,或者说吸附力,但两者在本质上都归根于文化的包容性强,也算是殊途同归。也许,这正是两种古文明能绵延千年的密码。

  关于伊朗文明的包容性,穿插一个小故事来旁证下,得以管窥。在德黑兰大学历史系交换期间,曾和伊朗同学讨论关于外族入侵问题,我问伊朗同学:“你们伊朗人人高马大的,为啥和别的民族打仗老打输?”伊朗同学回答:“这个,我也不知道。”他又思考了一会儿,说道:“但是,尽管我们总是输,我们的文明依然一直延续,从未中断,这不也是值得自豪的吗?”我愣了一下,惊讶于这位同学的思路,笑着回答:“你们伊朗人心大!”即使在当前美国极限施压状况下,伊朗人的日子仍会细水长流,慢悠悠地过下去。

  包容性是古老文明长存的核心原因之一,这种特性如同水,能柔能刚,克服重重阻力,勇往直前。如今,伊朗困难重重,但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未来的世界属于谁,谁又知道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