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交小麦研发正领跑 可增产20%以上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19-08-12 21:55:10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专家实地观摩杂交小麦长势。

中国的杂交水稻享誉世界。那么,中国的杂交小麦进展如何?夏收季节,记者在天津市武清区采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主办的杂交小麦示范观摩与产业化研讨会,看到大片的杂交小麦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美国科学院院士邓兴旺、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以及农业农村部、科技部、北京市等有关部门领导和来自京津冀区域的小麦种植大户等150余人参加观摩活动。

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赵昌平介绍说,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杂交小麦就备受世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跨国公司及国外研究机构纷纷投入巨资开展杂交小麦研发。长期以来,由于不育系难以繁殖和恢复困难、杂交种生产不稳定和化学药剂污染等问题难以解决,小麦至今尚未实现杂交种大面积应用,已成为世界性科学难题。

从1992年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现象和材料,历时20余年坚持自主创新,创制出了一批增产20%以上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组合,在国际上率先创立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很好解决了困扰国际小麦界长达60多年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

赵昌平说,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其整体研发水平和应用速度领跑国际杂交小麦领域。近年来,陆续审定了京麦6号、京麦7号、京麦8号、京麦9号、京麦11、京麦179、京麦21等一批丰产稳产性好、抗旱节水能力突出的节水高效杂交小麦品种。例如,第二代超高产型新品种京麦9号,在河北唐山最高亩产达到739公斤,创造了高产纪录,抗盐碱杂交小麦品种京麦6号,在京津冀环渤海盐碱地多点实收平均亩产达500公斤以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发团队还积极探索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在国际上率先研发了杂交小麦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真正实现了杂交小麦的大面积应用。

与会代表对京麦9号和京麦179大面积示范田进行了实地观摩。现场技术负责人介绍说,在经受了2017年冬季严寒低温至零下20℃、春季气温剧烈波动、全生育期几乎无有效降雨等各种不利条件的考验后,京麦9号表现出耐晚播、抗旱、抗寒、抗倒等综合优势,种植户交口称赞。

农业农村部种子局局长张延秋表示,北京农科院应用二系法技术途径率先实现了杂交小麦的突破,并率先应用于生产,为我国民族种业树立了自主创新、引领现代高端种业发展的榜样。农业农村部将加大支持杂交小麦走向生产,大力发展杂交小麦种业。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党委书记高华说,杂交小麦团队扎扎实实探索杂交小麦科学问题,开辟了我国杂交小麦的新纪元。高华勉励杂交小麦团队加速我国现代种业转型升级,再造主粮作物杂交化“中国制造”新样板。

实践证实,杂交小麦在丰产、节水、抗旱、耐瘠薄等方面综合优势明显,与常规小麦相比,可增产20%以上,节水30%-50%,用种量减少30%以上,有望加速推动我国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的升级换代。2017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联合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推广杂交小麦20余万亩。到2020年,力争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

专家预测,如果杂交小麦推广应用达到杂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国每年可新增小麦100亿公斤,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