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新产业实现大跨越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19-08-12 22:12:39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一大批原始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书写了一页页科技创新的绚丽华章。

  “1988年,是我省首个有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数字的年份,那一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为1059万元。 ”曾担任省科技厅高新处处长的张玉华翻出珍藏的《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表(1988-1998)》告诉记者。时隔30年后的2018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403家,较上年净增加1093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0947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30年增长10万多倍!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要用好这一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引领全省生产总值首次登上3万亿元台阶,江淮大地回荡着“第一动力”的时代交响。

  从“跟跑”迈向“领跑”

  “这款口腔CBCT是我国首台医疗CBCT,2018年销量超过1500台,今年我们的目标定得更高。 ”近日,在美亚光电的产品展厅里,公司董事长田明指着外形漂亮的口腔CBCT告诉记者,“在口腔CBCT领域,过去是国外产品一统天下,我们仅用3年时间,就研发出价廉物美的产品,替代国外进口设备进驻国内4000家口腔诊所和医院,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牙、耳鼻喉正畸的诊疗。 ”在光电色选机领域,美亚更是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将选别技术从形选、色选拓展到产品内在品质检测,例如瓜果的甜度、酸度、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检测等,实现了核心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田明告诉记者,为了保持领跑的地位,他们还在产品的智能化上下功夫,以“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为支撑,为用户构建最简单的识别模型,实现用户与机器的“极简交互”。

  “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是体现一个国家装备制造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前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一直处于技术垄断地位,不过近年来我们在一些领域已经反超,例如我们研制出国际首台轻量化超大型丁辛醇换热器,国际首台550m3、-196℃轻量化深冷储运容器,全球市场份额从零跃升至30%以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陈学东自豪地说。 “同发达国家相比,现在我国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已实现了从跟跑到整体并跑、局部领跑的跨越。 ”陈学东告诉记者,相关设备的国产化为我国大型石油、石化、能源、化工企业每年节省上百亿元的设备购买和维护费用。

  2017年8月10日,中科大潘建伟团队宣布,“墨子号”圆满完成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三大科学实验任务;9月29日,中科大牵头承建的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国家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正式贯通,结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天地链路,中国与奥地利首次实现洲际量子通信。 “墨子号”和“京沪干线”系列成果的取得,不仅标志着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而且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的实用化和产业化方面已经走在世界最前沿。

  从“制造”转向“智造”

  装备工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安徽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省围绕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高成长性产业,瞄准国际标准,进一步促进装备产品迈向中高端,走出了一条安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在合肥欣奕华智能机器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液晶玻璃基板洁净搬运机器人让记者大开眼界。 “它可以搬运面积近10平方米、最薄厚度仅0.4毫米的液晶玻璃基板,同时它的单轨运行速度可以达到每秒2米。

  在京东方刚刚投产的10.5代线,也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液晶面板世代线上,采用的就是这款设备。 ”企业技术负责人李建中指着搬运机器人说,“搬运厚度仅0.4毫米的液晶玻璃基板,轻微的震动都会引起玻璃的破裂,为了让这种大面积的玻璃基板,不仅放得准而且还能放得稳,研发团队经过了上万次的反复实验,最终将机械手臂摆动的动态直径缩小到了正负0.35毫米,确保了搬运机器人在高速运行中平稳作业。 ”现在,合肥欣奕华成为全球平板显示行业内唯一一家生产最大规格搬运机器人的厂商。省科技厅负责人告诉记者,2017年以来,安徽主动搭建工业机器人产需对接平台,在机械、钢铁、石化等领域选择重点企业实施了工业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加速了我省工业机器人的发展。

  除工业机器人外,智能制造作为提升安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主攻方向之一,也成为全省培育经济新动能,推动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抓手。安徽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几年依托“互联网”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成功搭建了数字化的生产车间。在大功率环保发动机的生产线之间以及源头到终端之间,都可以利用智能感知进行物物相联,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安徽华菱汽车发动机分公司生产计划部部长许建伟介绍,通过这种数字化车间的搭建和智能化的生产,企业的生产率提高了25%,生产成本降低了22.31%,产品不良率下降了28.34%。

  “传统制造通过人、生产线把产品生产出来,而现代‘智造’的数字化车间需要更多的传感器、设备、IT应用甚至人工智能。 ”合肥联宝科技制造部总经理沈溪金说。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年产2000多万台科技产品,平均不到一秒就有一台笔记本下线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加大了从“制造”向“智造”转型的步伐。现在,联宝科技拥有PC制造业全球最大的单体厂房和22条智能主板、26条整机组装生产线,与全球数百家供应商高效合作,实现订单管理系统、备料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每天可智能处理2000笔订单,4小时内可调取2000多个电脑部件,形成全球数万种个性化配置组合,为客户创造独一无二的产品。

  从“盆景”变成“风景”

  1999年6月,正在中国科大读博的刘庆峰带领一群大学生创立科大讯飞,在一间租来的民房中开始创业,中文语音产业由此起飞。20年间,讯飞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成长为中文智能语音技术的世界领跑者,在历次国内、国际语音合成评测中,科大讯飞各项关键指标均名列第一,目前已支持国内外近30种语音合成。科大讯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智能语音技术填补了中国在智能语音领域的研究空白,扭转了中文语音产业由国际巨头控制的局面。讯飞携手合作伙伴推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医疗、政法、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为越来越多的行业带来创新与变革。以科大讯飞为龙头,坐落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目前已聚集了科大国创、华米科技等430余家核心企业,2018年实现产值650亿元,占据了全国70%以上的语音市场份额。预计到2020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智能语音产业集群,孵化一批人工智能细分领域龙头骨干企业。

  世界最薄0.12毫米超薄触控玻璃、1.5毫米超薄高透光伏玻璃、国内首片0.2毫米超薄TFT液晶玻璃……近年来,在彭寿的带领下,蚌埠玻璃院攻克并解决了微波纹和翘曲控制等诸多难题,彻底改变国内触控显示所需0.5毫米及以下超薄玻璃依赖进口的局面,并打通了完整产业链,形成了完整自主知识产权。“2000年前后,蚌埠玻璃院收入还在5000万元左右徘徊,依托国家及省市提供的创新平台和‘三重一创’建设工程,近两年来先后投入超过百亿元,用于包括超薄电子玻璃、高铝盖板玻璃、铜铟镓硒光伏盖板玻璃等一批核心技术的产业化。 2018年,以玻璃院为核心的中建材凯盛科技集团的收入超过220亿元。”蚌埠玻璃院党委副书记李志铭告诉记者,一个以凯盛科技集团为龙头、千亿级别的蚌埠硅基新材料基地正在崛起。

  2017年12月20日,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京东方合肥第10.5代线提前投产,成为全球显示产业新的里程碑。京东方、康宁、三利谱……短短几年间,合肥新型显示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合肥成为全球唯一拥有6代线、8.5代线、10.5代线的城市。如今,一个涵盖上游装备、材料、器件、驱动,中游面板,下游智能终端的完整新型显示产业链,已在合肥新站高新区崛起。2017年10月,江淮汽车首次发布自主研发的液冷技术,实现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技术重大突破,可以将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的温度控制在10℃至35℃之间,零下30℃的超低温环境下也可正常充电,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我省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硅基新材料等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如破竹,涌现出一批产值数百亿元乃至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完成了新兴产业由“盆景”到“风景”的华丽转身。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