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后稷教民稼穑之地” 品味中国农耕文化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3-09-25 09:20:29





       中新社运城9月23日电 题:探访“后稷教民稼穑之地” 品味中国农耕文化

  作者 杨杰英 杨佩佩

  9月23日,秋分,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记者走进“后稷教民稼穑之地”山西稷山,聆听后稷故事,品味农耕文化。

  稷山县,因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后稷在此教民稼穑而得名,是华夏农耕文明的摇篮。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稷王庙最具特色。

  位于稷山县城的稷王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留最完整的奉祀后稷的庙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山县博物馆副馆长刘彦俊介绍,稷王庙始建于元代,道光年间(1843年)重建,现有后稷楼、姜嫄殿、献殿、大殿、钟楼、鼓楼等建筑。稷王庙原建在稷王山上,后搬至县城。每年农历的四月十七,当地民众都会举行祭祀典礼,弘扬后稷文化,传承后稷文明。

         近日拍摄的稷山稷王庙。 向上 摄

  “稷山稷王庙最大的看点,是被称为‘古建三绝’的石雕、琉璃和木刻。”石雕工艺刀法如神,木刻艺术栩栩如生,琉璃工艺形象逼真……刘彦俊说,稷王庙独特的建筑、精湛的工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

       近日拍摄的稷山稷王庙献殿,门楣上方可见“立我烝民”匾额。 向上 摄

  走进献殿,门楣上方有一块“立我烝民”匾额。稷山文物保护中心讲解员王一然介绍,“这四个字出自《诗经》,寓意‘稷王教会民众耕种,使百姓丰衣足食’。匾额由稷山籍著名书法家姚奠中书写。”

  在献殿前后檐下的立栏花板上,保存有四幅清道光年间农事劳作的木雕,内容为手持谷穗的稷王、耕耘播种的农夫、默默耕作的牛马、碾滚的碌碡、扬谷的扇车等。

  这组木雕详细记录了古人春播、夏管、秋收、冬藏一套完整的农事活动,是研究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特别是农具发展演变的珍贵图像资料。

  “后稷最伟大的功绩,就是培育五谷、教民稼穑,开创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山西省级非遗“稷王的传说”传承人、稷山后稷文化研究会会长宁水龙告诉记者,后稷的降生和首肇农耕的传说距今已4000多年,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英雄传说之一。

  宁水龙表示,后稷对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挖掘、传承后稷文化,对传承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