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长江岸线重生记: 从化工围江到诗意栖居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25-04-22 23:11:57





      泰亚传媒宜昌讯(菁野)长江之畔的宜昌,曾几何时,烟囱林立、管道纵横,化工围江的困局让这座"三峡门户"喘不过气来。2018年,一场壮士断腕的"化工搬迁"战役打响,沿江1公里内134家化工企业或关停或搬迁,腾退岸线42公里。五年过去,当我们再次漫步宜昌江岸,昔日的工业锈带已蜕变为生活秀带,长江母亲河重新绽放出生态笑颜。
      化工围江:黄金水道的生态之痛

      宜昌的化工困局有着深刻的历史成因。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三线建设"在宜昌布局了大量化工企业;改革开放后,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丰富磷矿资源,宜昌化工产业迅猛发展,最高峰时贡献了全市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值。猇亭区一段8公里江岸曾密布21家化工厂,当地居民回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开窗闻到怪味道,江里钓的鱼都有煤油味。"

      这种发展模式付出了沉重代价。2016年环保部门监测显示,宜昌段长江支流总磷超标率达28.3%,部分江段水质降至Ⅳ类。更触目惊心的是,化工企业占用优质岸线,导致市民"近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长江生态警钟长鸣,宜昌人开始反思:我们究竟要一条什么样的长江?
      刮骨疗毒:搬迁战役中的破立辩证法

      2018年,宜昌在全国率先启动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这场战役绝非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一场发展理念的深刻革命。兴发集团拆除22套生产装置,损失超过12亿元,却换来了沿江复绿800余亩;三宁化工投资100亿元在枝江新建智能工厂,产品能耗下降20%。"搬迁不是终点,而是转型升级的起点。"市经信局负责人道出其中玄机。

      这场搬迁充满智慧辩证法:一方面设立20亿元专项基金补偿企业,另一方面严格实行"一企一策",杜绝污染异地转移。更关键的是同步推进产业重构,精细化工占比从18%提升至36%,化工园区产值不降反增。2022年,宜昌化工产业利润同比增长27%,印证了"破茧重生"的转型逻辑。

      岸线重生:城市与江河的对话艺术

      腾退的岸线如何重生?宜昌交出了"缝合城市与江河"的创意答卷。猇亭区424公园原为泰盛化工地块,如今保留部分工业遗迹改造为景观装置,生锈的反应釜与缤纷的花海形成时空对话;伍家岗区将码头仓库改造成"长江客厅",钢架结构搭配玻璃幕墙,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打卡点。

      最动人的转变在滨江生态廊道。50公里连续贯通的绿道串联起12个特色公园,江滩芦苇摇曳,步道樱花如雪。清晨太极拳队伍衣袂飘飘,傍晚骑行爱好者穿梭如织。监测显示,滨江区域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提升40%,江豚重现频次创十年新高。市民王女士感慨:"现在带孩子来江边,终于敢让他们光脚玩沙子了。"

      长江启示录:在发展中守护永恒

      宜昌的实践揭示着深刻的发展哲学:当GDP增长与生态保护"短兵相接"时,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市委书记熊征宇坦言:"我们牺牲了短期利益,但赢得了永续发展的资本。"这种远见正在收获回报:2023年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全省第一,生态旅游收入突破千亿。

      漫步今日宜昌江岸,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记忆与当代生态智慧和谐共存。那些被保留下来的码头起重机成为城市雕塑,警示牌上"共抓大保护"的标语与嬉戏儿童的笑声相互映衬。这种充满张力的和谐,或许正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最佳隐喻——发展不应是自然的对立面,而应是与万物共生的艺术。

      长江依旧奔流,但宜昌人对待长江的方式已然改变。从生产岸线到生态岸线,从开发优先到保护优先,这条大江见证的不仅是城市面貌的变迁,更是一个民族发展哲学的升华。当夕阳为江岸镀上金边,垂钓者的剪影映入粼粼波光,我们终于读懂:最美的岸线,永远是人与自然共同执笔的杰作。(编辑:东博)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