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杯口上的雅歌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19-08-12 22:55:49





    茶杯口上的雅歌
    ——写给赖氏红茶
 
羊娃娃
                              

1、哦,芬芳!
 
法国画家高更告别喧闹浮华的巴黎,越过海水,到达土著毛利人的塔希提岛,呼吸到岛上第一口空气时,他禁不住吐露出“诺阿——诺阿——”的赞叹!
诺阿,这个词翻译过来,是“香气”的意思。
对于饱受都市文明侵害,连绘画才能也会发挥扭曲的画家来说,塔希提岛上的生活是画家高更的新生。他在这里找到了原始生命力的复活,也找到了自己泉水般清澈的爱情,从此之后的绘画颠覆了一切僵化和腐朽,而进入高更最为辉煌的创造力尽情展现时期——塔希提岛成就了绘画史上灿烂的高更,他那些名作乃是毛利人的原始生命力给了他灵感。
想到高更,是由于眼前葡萄园的香气——我们几个作家随着赖培华先生步入初秋的葡萄园,光线正穿过葡萄藤上的枝叶,一串串紫色的葡萄,甜香透出,让人情不自禁采摘这甘美的果实,直到吃得嘴唇上满是红酒般的醇香……这山脚下的葡萄园,以及那山坡上的遍野茶树,给赖培华先生的,也如同塔希提岛给高更的——返璞归真的无尽馨香。

 茶杯口上的雅歌


我见到赖培华先生站在他那百亩茶园里的喜悦。风习习吹来,山谷回响着淙淙溪流声响,他的裤脚和鞋子上还沾着青苔和碎草,可他面目明朗含笑,难以言表的快乐流出清亮的眸子,好像在这里的赖培华回归了少年时光,这些翠绿的茶树不但给他带来茶叶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一个人对生活的本真体会。他走在山间小路上的脚步,轻盈如风,再也没有在城市办公室里的滞重或迟疑,这里才真是他灵魂的家园,就连呼吸也觉得畅快,身心如洗浴般的清凉,使他重新感到年轻!



茶杯口上的雅歌


赖培华不是画家,可以在画布上画出他看到的淳朴景象,他是个茶人,但却能够像高更一样体验到全新的生命意识,置身在茶园里他神思远游,回溯忆念他的先祖故事,同时开始延伸自己的梦想,找到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灵魂归属感,这时,如果你倾听他肺腑中回荡的低语,可能也会听见他那如同高更式的感叹:“诺阿,诺阿……”
因为,赖培华先生也是经历一些都市之苦后,才转身回到朴素的山间草木中。

茶杯口上的雅歌 

 
2、远方的远方
 
我听过一个说法:亲密关系会产生神秘的力量。
这时候提到这个说法,是由于我得知了赖氏红茶诞生的传奇故事。是真的吗?真有这跨越民族隔阂、跨越千山万水的爱情吗?真有这份带着茶叶香气的跟随,从彩云缭绕的云南思茅抵达东海之滨福建的晓洋吗?这确实是真的,家谱为证,尘封的往事虽然久远可上溯到一百多年前,但先祖的离奇人生才造就了赖氏茶落地生根,这值得纪念。
一切竟然源于战争。1832年,赖培华祖父的父亲赖维顺应征当兵,从福安晓洋刘坑村远赴云南思茅戍边,这一年他才17岁。年轻的赖维顺在一次作战中负伤,不能随军继续战斗,被安排在当地哈尼族山寨里养伤。这一历史细节,使得赖氏茶源远流长。
我们都知道哈尼族和普洱茶的亲缘关系,云南思茅是普洱茶的故乡。生活在思茅山地的哈尼族人,用他们的智慧与纯朴,生产出独具风味的普洱茶。哈尼族人是中国少数民族第十六大少数民族,他们大多居住在云南海拔800——2500米的山区,主要以农作经济为生存基础,民间艺术文化丰富多彩。思茅地区自古盛产茶叶,这里形成特有的普洱茶文化,一直影响深远。没想到赖维顺的人生就是在这个远离家乡的异族人当中出现了巨大的拐点,因祸得福。负伤的赖维顺,不但得到善良淳朴的哈尼族阿妈精心照顾,受战争损害的身体很快康复了,而且,一种让赖维顺怦然心动的眼神正向他投来,他内心世界也随之发生的变化,体悟到前所未有的感情波澜。背井离乡的赖维顺被哈尼族姑娘青睐,爱情鸟在他们之间传递情感密码,本来落难到天边异乡,现在忽然地幸福双重降临!“橄榄迎亲”的仪式,把赖维顺变成了有福的新郎,同时,茶叶产业之门也对他打开——这个新异美丽的绿色空间,要改写他赖维顺的人生历史,也要改写他东海之滨故土的历史,真是他始料未及的。一切都是天意促成。

茶杯口上的雅歌


哈尼族姑娘相信这种天意,远方送来了她的新郎!她所属的民族本来就自称“阿卡”——意思是“远方来的人”,这个民族格外相信灵魂的力量,一切信仰上的崇拜都围绕灵魂而言,他们觉得万物有灵,他们认为灵魂在肉体消亡后不灭。哈尼族口头文学《创世》中讲述万物起源,其中《洪水记》的记述便折射出了他们灵魂的智慧。哈尼族姑娘是听着、吹着巴乌、响篾长大的,她们最懂得情感的隐秘,和爱的力量,新婚与过日子的深情厚谊在她们看来是生命微妙的成长,就像嫩绿的茶树小苗成长为飘香的古老茶树。赖维顺迎娶的新娘是浑身有茶香的姑娘。现在,爱情的雅歌唱起来了,赖维顺在异乡异族中欣享婚姻幸福的芬芳,也是那妙不可言的“诺阿——诺阿——”
但是,婚后的赖维顺更加思念故土了。不是哈尼族山寨不好,而是千里之外的故土最好。和哈尼族老人商量,果然,通情达理并有豁朗胸襟的哈尼族长辈不但同意女婿返乡,还送上哈尼族的财宝茶叶和茶树。这距离来到云南哈尼族人中生活已经是整整七年过去了,赖维顺耳濡目染,还懂得好学,他早已掌握了制作普洱茶的技艺,所以,丈人家这种相送他知道意味着什么,并不推辞这份厚礼。他毅然把这三百斤茶种带上,不顾山高水远,他已在脑海里给晓洋刘坑村的山上栽满了这些小小的茶树,梦想着茶花盛开……
对啊,还有新娘,新娘,你是否能跟上我远赴东海之滨?赖维顺内心嘀咕着。哈尼族新娘,是勇敢的新娘,也是忠诚的新娘,不管山多高水多远,既然夫妻相爱成双,如何又能分开?大鼓舞咚咚蹦响,棕扇舞裙裾飞扬,木雀舞展示比翼夫唱妇随——还有什么犹豫的呢?纵然不是文成公主入藏,也不是王昭君出塞,可她也能坐上赖维顺的马背,相随去远方的远方!这回,哈尼族新娘到了福建福安的晓洋,名副其实成了“远方来的人”。

茶杯口上的雅歌


一场跨族姻缘终于落定在刘坑村山脚下,福建晓洋和云南思茅的茶树,从此有了血缘上的亲源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的神秘力量》中,具体这样写道:“爱与亲密无间,心心相印与携手共进,是人生在世最深沉的基础结构”。
赖维顺和哈尼族姑娘相亲相爱,也必然成为耐人寻味的美好基石。
 
3、被赐福的茶
 
这是福建福安历史上第一次南茶北植,成败与否难以预料。
1843年,赖维顺开始在家乡加工制作普洱茶。但是上百次的实验,怎么都做不出云南思茅普洱茶的味道,口感与茶色均不是那么一回事儿,这让赖维顺陷入烦恼。
最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一个人的到来——也是远方的人,再一次改变了赖维顺的命运。这个人进入村庄带来的福祉,已然上帝所赐。因为他是传教士,来自罗马,越过大洋来到中国,登陆福建,是为了传播上帝在人间的福音。他深入到偏僻的山坳刘坑村——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落,这位传教士也要洒下上帝的雨露,使得上帝的声音无处不在。他落脚在赖家,求一杯水喝。
而此时的赖维顺,正眉头紧锁思量自己做茶的失败,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了。
赖家大门外堆放如丘的干黑茶叶,仿佛废弃物一样被闲置着,谁也不晓得其中散发出的特殊气味蕴含着奥秘。在阳光照射下,这些废料茶叶似乎在反讽赖维顺的千般努力。他可不是提炼镭的居里夫人,一介农夫不带有任何科学求索的高尚色彩,只是等米下锅,满山茶树若不能飘出茶香,只能意味着倾家荡产,和对不住远方哈尼亲人对自己的重托!来客看得出这农家汉子的焦虑与犹疑,当他手中接过来赖维顺仍不失礼节的这杯杯水,忽然,他做了一个动作,就是这一瞬化腐朽为神奇。谁都不能晓得这个举动对未来产生果效和价值,传教士洋人本人也不知,他只是觉得那些阳光中的深褐色的树叶有某种香气,便不由自主地抓起一把放入水中,也许他只是醉意植物的芬芳。然而,确实在这一刻,茶烟升起,特别的香气扑入鼻翼,呼吸与吐纳之间,传教士禁不住喊出来:“赖!茶!”——以他那半文半白,语句难以连贯的半生半熟的汉语,赞美这杯水的口味,就连主人的姓氏也不忘记感激。没想到赖维顺登时茅塞顿开,——天哪,这就是茶啊!传教士的赞美,给了他最大的启迪——这茶水已经不是那茶水,但却是崭新的另一种茶水,他要对这“普洱茶”重新命名。换了山水地理条件,环境改变了,当然云南的茶无法在福建煮出云南味了!很自然,渗入云南茶树中的福建水土,使得赖家茶叶有新发酵的风味了。如果不是传教士提示,赖维顺这个专注原味追求的朴实农民,永远也考虑不到他“创新”了一款福建茶品——虽然继承了普洱茶某些传统味道,却又“嫁接”出了独特的风味,这纯粹隶属福安晓洋刘坑村的味道。于是,这茶就只能叫“赖茶”了——传教士随口而出的赞叹,已经命名了这款新茶。不但如此,这个洋人见多识广,他的步履踏过中国南方许多地方,还去过宫廷觐见皇帝,他知道这新创的茶叶该送给谁尝尝了。他一边建议赖维顺进一步精进制作工艺,一边预备做个送茶使者,随着他传递上帝福音的脚步前移,他也会把赖茶带到远方。
这赖茶竟然抵达到道光皇帝手中。不奇怪,洋人传教士与平民百姓打交道,也要跟达官显贵甚至皇帝握握手。因此,不久后,传教士便把赖茶带到广州,用这道茶水招待各国宾格,茶礼就叫“赖茶”。口口相传的结果,赖茶飙升为宫廷之物,传教士必须拜见皇帝道光时,很自然就选了赖茶作为贡品呈上。品尽天下佳饮的皇上,喝下赖茶,觉得大不同于往日吞吐,居然脱口而出:“真乃人间仙露”!
赖茶的身份一下子华丽转身,从刘坑村民间土著,变为位极宫廷的“赖贡茶”。农民赖维顺,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贡茶御史”。赖茶晋升为御用茶。

茶杯口上的雅歌


昨天看一则博文,讲到传教士在中国的贡献,言说当下一些著名的高等学府,前身都是当年传教士发端奠基。外来文化也不尽然是侵略或者盘剥,就像赛珍珠在中国后来贡献了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近代史上,由于传教士的贡献,带动出一批文化先驱,成为学贯中西有利于国家前进的精英志士。
一百多年前的一位意大利传教士,也给福建茶叶涂抹了一道希望的绚丽彩虹。
 
4、归去来兮

赖培华是第四代赖茶传人了。
他会怎样对待先祖的高贵遗产?传奇的赖茶是否在时光中褪色、百年前的情缘成为徐徐降落的焰火?2013年8月,笔者随同一些同行来到宁德市,走入国丰(福建)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赖培华是“国丰”的董事长,也是赖茶掌门人,正致力于光复赖茶和赖茶文化的弘扬。
1889年的赖茶仍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
 
但战乱中诞生的赖茶,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到停产的打击。紧接着,即便星星之火的赖茶还存在于民间,却再难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贵宾”。转眼到了改革开放中国进入经济新时代。然而,赖培华出生后的经历,其实和赖茶历史有点错位了,他是在海边县城霞浦长大的,读书学的是建筑专业,盖大楼成为他踏入社会谋生的主要行业。六十年代末出生的他接受的思维训练,不是古董老店经商的思路了,确切说,他对远古先祖茶叶的记忆已经模模糊糊,很长时间以来,他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赖茶后代。如果不是一份像样的家谱使他打个激灵,猛然醒悟到自己的使命,也许他至今与赖茶隔膜着。然而,情缘就是如此神秘,从哈尼族山寨生成他先祖的恋爱开始,这冥冥之中的纽带一直隐藏在时空中,时间和空间都不可能完全取消这秘密的存在。用伟大的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话来说,可以这样描述:“两个情人和鸟雀、玫瑰一同躲在昏暗隐秘处,把满腔心事倾注在各自的眼睛里,在黑暗中相互吸引注视,这时,太空中充满着巨大天体的运行”——是的,爱与亲密无间,就隐藏在神秘力量的运转中,百年前那个思茅姑娘勇于从西南边陲到东南沿海,跟随爱人到刘坑村山间,即便他们肉身都回归泥土了,但灵魂的情感线索不会那么容易中断,而是细若游丝却张力无穷地存在着,后裔中人无论寻梦不寻梦,这灵魂的印记都会有一天显现在他们身上。说是遗传也好,说是家谱的启示也罢,总之,峰回路转一番人生历练和体验,赖培华而立之年后,忽然和先祖的茶训迎面相遇了,这使得他百感交集,一下子好像什么都回来了!他释然地放下任何纠结,时间是2000年,从此义无反顾,开始了他的“赖茶”事业。



茶杯口上的雅歌


谈起茶叶,赖培华精气神饱足,仿佛换了一个人。领我们跋涉白云山,攀登到他的山巅茶园,他腿脚稳健迅疾像个小伙子一样快乐。走入茶园,他似乎回家——茶树是他的好姐妹,他看茶树的眼神令人感动,像画家看着自己心爱的作品。茶山上站着的赖培华,透出的对生命和世界的热爱,使他有种脱胎换骨的清爽,已届中年的他,因为茶的事业,得到了重生,他的笑容露出了真挚与清澈……所以,我相信他讲述的对先祖留给他的“遗产”的珍惜,这份看不见的精神财富,需要他今天加倍努力才能复活赖茶尊贵的生机;我也相信他说的在办公室日日夜夜的实验,十三年埋头探索像提炼镭一样瓶瓶罐罐地不厌其烦,直到找寻到赖茶秘笈,焕发赖茶新姿。这既是不顾一切的情感投入,也是孤注一掷的理性付出——他自觉担负赖茶重新面对人间的光荣使命。且不论市场怎样,他觉得赖茶应该再一次被懂得价值的人认识到其不同凡响的口味和品质。他给我们看赖茶的茶汤颜色,让我们品尝不同种类赖茶的气息略有区别,那些依照山岭高度不同、地理环境不同而生长的茶叶,在沸水中完成层次不等的品味,实在是亲历者才能觉察;甚至他亲手设计赖茶包装盒,找寻保存茶品质的方法……一个不爱自己事业的人,不可能做到如此事无巨细身体力行。赖培华已经与他创制的赖茶浑然一体化了。像他的先祖一样,这是情感的燃烧和升华。
然而,赖培华的创业理念以及对国丰发展的使命感,又十分让人感到超然物外。
我在国丰企业办公楼前看到企业文化标识性字样,使我有点儿惊异,“善化人心”、“止于至静”、“返朴归真”——这不太像企业目标定位,而是很像一个修道人的灵魂取向。和金钱及辉煌均不搭界的这些字词,让人疑虑赖培华办农业有限公司目的所在。为了不误读,我当面问他国丰企业使命是什么,他强调了“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明确理念,使我不得不思考再三他话语究竟内涵。然而,当我们和他一起在山岭上的茶园中伫立,就懂了他此言不虚。他爱大自然,他对生命回归自然的理解,来自内心的真诚——不惑之年的他,确实明白了人生洗尽铅华之意义旨归。他并不留恋浮华的都市灯红酒绿了,他神往先祖土地上那种真实的、踏实的、实在的生存感,连连茶树在山泉旁边、在白雾中、在阳光下面的那种清香与翠绿,让他心醉!



茶杯口上的雅歌 
 
 
5、天福与赖红茶
 
该说说茶界泰斗张天福了。他与赖氏红茶有关联。
对赖培华来说,百般研制赖茶新品的努力,即使不给他带来巨大的金钱效应,他却不能忽视一个行家的见解。尤其是茶界高手如何看待他出品的质量,赖培华期待业界心悦诚服的接纳,更期待像泰斗级人物张天福这样德高望重的茶人认可自己的创业实力。但他熬着时间,不急于功利性的被承认,直到自己能呈上满意的“作品”之前,他独自煎熬着对茶叶的忠诚,并不轻易叨扰别人,更别说是大师级人物了。十三年后的2013年春节后,他悄然地提着赖氏红茶,虔诚地走进大师家,像个小学生等着考试及格——接受他敬仰的泰斗张天福打分。
这份创业成绩希望得到肯定的心情,不难理解。希望得个高分的心态,每个人都在所难免,赖培华盼望大师能对他的茶叶庄重地点头。
具体时间是2013年2月20日。地点:张天福的客厅。人物:张天福和赖培华。
饶有趣味的一幕“拜师”图!富有历史感的两代茶人会面!
沏茶,闻茶,品茶,鉴定茶……程序必须有,严谨的茶道两个内行一个都不能少地面对着茶叶和清水,像园丁面对花蕾与枝叶,涉及美学、科学、哲学,还真是深沉茶学!
打断一下,我要讲个国丰副总给我提到的民间故事,再回到张天福客厅。我因为这个故事豁然开朗,懂得茶道到底精深什么程度,一杯水一杯茶的人情冷暖是如何切肤入心。说的是民间有一对夫妻,妻子很会煮茶,丈夫天天喝茶都是妻子手艺,不料由富转贫日子过不下去了,丈夫养活不了妻子,妻子只能离家浪迹,就嫁给了另一人。丈夫也四处讨饭度日年复一年。这一天,丈夫走到一户人家,户主招待讨饭人,心热地让后厨煮茶,然后给这位讨饭人茶喝。丈夫刚喝一口,就笑了!说想见见煮茶的人。原来,他喝一口茶就明白这茶是谁煮的了,得知自己妻子流落到一户尚能有茶喝的富足人家,他由衷地快乐。果然,出来相见的,正是别来无恙的妻子!故事讲到这儿,我想的是:
茶,乃大自然生成的性灵之物(感谢副总提醒我!),其有情有义,是由于山水自然化育茶叶之香气,还包括人心滋润的作用不可忽视。上述妻子煮茶的味道,一定有这位妻子独特的用心之道,我们不能准确说出来,这位丈夫是深谙其中滋味的。说到茶暖人心,绝不仅仅是沸水的热量,也应该包含送茶人内在的善良、热情、美意,等等不可见的诸因素,否则再好的茶水也是冷水寒心或者羞臊人的残汤了!万物是否有灵我不知,但是人是灵魂主宰肉身的,灵魂在人心里起到的主导作用,可化腐朽为神奇,或者相反使得生命成为败坏。优美又光明的灵魂,充满爱引导人走向智慧与尊贵。



茶杯口上的雅歌


张天福就是这样有爱的老人。
这位骨相清秀的老茶人,见到赖培华时,他已经103岁了。怎么说他都是最有福气的人之一,长寿也是福气。能阅世百年多的他,身板还颇为硬实,眼睛也不昏花。在福建茶文化历史上,张天福功不可没,是抗鼎级人物,为福建茶业的贡献,差不多人皆尽知。老人对茶的了解,甚于对饭食熟悉,而且,他的品行也决定了他对茶鉴别的严肃认真态度,就因为此,赖培华不敢含糊这种登门拜访,只有恭谦的份儿,必须以真材实料呈给茶界大师。
客厅里的气氛并不紧张,张天福的修养早已如同柔和的光照,对待来客以慈爱待之,虽然他对茶好茶坏不会含混。赖培华在一边凝神定气看着,也不紧张,内心的自信使他坦然面对大师的评判。
茶叶罐打开——



茶杯口上的雅歌


张天福先生左手持上面有赖氏红茶茶叶的白纸,右手指尖轻轻抓取茶叶,一点点观其色……
然后,老人家自然动作地把手心指间的茶叶送到鼻子下面,如嗅花蕊般用心,闻其香……
再然后,赖培华呈上冲泡好的一杯赖氏红茶,老人端起杯子轻轻入口,唇舌适之,仔细地咂摸品其味……
三关考试接近尾声——
“考场”上的“考生”赖培华,与在座奉陪的人,都不敢放声,而虚心等待老人的反映……
“好!”话音未落,老人的拇指也随之翘起来——
老人的目光,闪烁出柔和的光芒——这是他对好茶认可的舒心的流露……
阿门!赖氏红茶受到茶界泰斗的夸奖。

茶杯口上的雅歌


赖培华质朴地笑了——
赖培华的笑容像茶园的茶花,纯洁又低调,包含感激,也悦纳欣慰。
十三年为先祖留下的茶“遗产”所付出的无数辛苦,赖培华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张天福倡导茶文化“俭清和静”,赖培华的国丰使命“返朴归真”,两者异曲同工,可谓道同走到了一起,新茶人与老茶人心心相印!
还值得一提的是:张天福百岁那年再一次喜结良缘,这种奇迹的发生,也可谓上帝赐福,雅歌回荡了——
美丽的感情,始终伴随赖茶的诞生与发展。
这就是情缘的神奇。
也是茶杯口上不绝如缕的优雅情歌啊。
“诺阿……诺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