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华人科学家陈德亮:中国科学家经验更丰富视野更广阔了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19-10-05 12:18:46





       中新社北京9月29日电 题:(新中国70年)人物志:瑞典华人科学家陈德亮:中国科学家经验更丰富视野更广阔了

  作者 马秀秀

  “最近20年,中国各方面科研发展很快,科研数量、质量稳步提升。”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瑞典皇家科学院、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及中国科学院、挪威科学和文学院外籍院士陈德亮如是说。

  陈德亮1961年出生于江苏泰州,是国际知名气候学家。早前曾三次受聘担任国家气候中心科学主任;2009至2012年,他出任国际科学理事会执行长,为全球科学研究的领导、协调与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此新中国70华诞,陈德亮特地请假从瑞典回来参加系列庆祝活动。百忙之中,他接受了中新社记者专访。

  陈德亮坦言,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地区、城乡差别在缩小。”

  他感慨,以前留学生回中国的数量有限,现在不仅是留学生,许多在海外的科学家也回到中国发展。

  陈德亮同时表示,近几年来,中国环境质量有很大改善。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程度呈正相关,但从2015年开始,中国环境质量没有变差。”他认为,这与近几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的治理举措、中国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以及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等密切相关。

  陈德亮是国际科学理事会首位华人执行长,他表示,华人进入国际科学理事会所属学科协会等国际科学机构顶层领导是最近十年的事,就职领导层的华人科学家近年来也由原来的不足5位增加到几十位。

  “中国更加开放了,中国科学家的经验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广阔,更重要的是中国科研水平上去了。”陈德亮以气候研究为例,最近几十年世界气候变化研究突飞猛进,中国参与度高,气候研究水平提升很快。

  但陈德亮认为,与西方有传统和历史的现代科学相比,中国科研在有些方面还只是进步很快的初学者。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陈德亮认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各国政治家做决策,需要世界各国科研共同努力,也需要每个老百姓承担起责任。

  他介绍,目前中国科学家对国际项目的参与度较好,“但要更好地走向国际舞台,需要中国科学家有更多担当。”

  他认为,中国科学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要把科学文化、科学精神建设好。“这要求科学家要创新,要有批判精神,要把科学做成高尚的东西,要耐得住寂寞。”

  目前,陈德亮正与多国科学家一起,在青藏高原地区做第三极研究。他说:“做好青藏高原上生态、气候、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