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与药瓶“相伴” 他曾是个永不停转的“激光陀螺”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19-10-10 09:30:17





       永不停转的“激光陀螺”(爱国情 奋斗者)

  ——追记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院士

  潜艇、驱逐舰、护卫舰……苍茫大海深处,中国舰船乘风破浪。它们每一次精准航行,都离不开仅手掌大小的尖端仪器——激光陀螺。这个仪器的问世,和一个人紧密相关。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

  2017年12月6日,89岁的高院士永远离开了。但他的精神,仍像一束充满能量的光芒,照亮着激光陀螺自主创新的征程。

  激光陀螺,被称为惯性导航系统的“心脏”,是飞机、舰船、导弹等精确定位和精准制导的核心部件。20世纪60年代,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陀螺实验装置,引发世界震动。那时,已过而立之年的高伯龙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一名物理教员。

  1970年,哈军工迁往长沙,后来更名为国防科技大学。就在哈军工南迁的第二年,科学家钱学森将两张写着激光陀螺大致技术原理的小纸片,郑重地交给了高伯龙。从此,高伯龙的一生便和激光陀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攻关之路多险阻。高伯龙根据我国工艺水平,提出了与美国不同的技术路线,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艰辛。

  一项关键技术难题,徘徊了一年多才找到解决方法;缺少激光高精度检测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造;激光器检测要求在封闭、洁净的环境中进行,没有空调,不能用电扇,简直就是一个密不透风的“大蒸笼”“大闷罐”,而高伯龙和同事、学生们就在这“蒸笼”“闷罐”里通宵达旦……

  高伯龙把实验室当成第二个家,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他患有哮喘、糖尿病,疲劳后常常发作。在实验室里,有一张桌子专门摆放高伯龙大大小小的药瓶。

  有一次,高伯龙连续做了十几个小时试验,回到家,脚肿得连袜子都脱不下来。爱人曾遂珍看了心疼得流泪,“为啥就不能悠着点?”高伯龙笑笑说:“我们起步已经晚了,如果现在不抓紧,啥时能赶上?”

  1994年11月8日,我国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诞生。这一消息向全世界宣告:继美、法、俄之后,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自主创新,是高伯龙作为科学家的追求;严谨严格,又是高伯龙作为老师的坚持。

  一次临近中午,高伯龙的学生龙兴武去向他请教问题,去的时候想着先吃饭再来详细讨论。没想到,高伯龙一拿到问题便立马投入思考,思量许久,突然站起来:“走!我带你去见个人,他是这方面的高手。”于是,师生二人骑着自行车,顶着夏季正午的烈日,去拜访学校里一位显微镜检测方面的教授。当时,这位教授正在家吃饭,见二人来,只好放下碗筷,三人一谈又是两个小时。

  “我们的中饭就这样泡了汤。”如今已经是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的龙兴武回忆起这段往事,不禁笑起来,“高老师就是这样,指导起学生来,就别的什么都顾不上了。”

  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是高伯龙衡量学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一定要满足武器型号需求!”如今已担任国防科大教授的罗晖,一直谨记导师的教诲。

  高伯龙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执着,通过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弟子们。如今,高伯龙的学生,有的成为共和国的将军,有的已成为激光陀螺研制领域新的领军人物。

  生命的最后3年,高伯龙是在医院里度过的。一束灯光、一位老人,捧着一沓满是复杂公式的文件,逐字逐句审阅……这是护士们最常看到的情景。

  有一次,一位教授问他,“为什么不歇一歇啊?”他说,“搞了半辈子理论研究,终于迎来为国家解决急需关键技术的机会,又如何能不拼命呢?”

  2017年12月6日,这位老人的生命定格在89岁。但这位做了一辈子激光陀螺研究的科学家,又仿佛从未离开。他的精神,如同一束光芒,温暖着同行者,照亮了后来人。

  金 歆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