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这样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21-08-17 14:36:20





 
初秋时节,沃野千里的长春大地。在长春市九台区高标准农田沐石河街道项目区内,大型机械在农田里穿梭作业,经过一个夏天的紧张施工,昔日不规则的“烧饼田”变成配套完善的沃土良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打响黑土地“保卫战”。
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长春市拥有黑土地耕地面积253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5.87%,粮食单产、总产和调出量一直位于中国大中城市前列,粮食产量达到240亿斤阶段水平。为了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近年来长春市将资金、政策、人才向黑土地聚集,实施黑土地保护试点、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土地轮作等项目“藏粮于技”。目前,长春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6.6g/kg,在吉林省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
实施保护性耕作1057万亩,建设119.1万亩高标准农田,完成616万亩取土测土配方施肥……掀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绿色发展新篇章,2021年长春市研制新机具、推出新技术、探索新模式,稳定和提升黑土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1057万亩大田“盖棉被”
“保卫战”注定也是一场“持久战”。走进长春市农安县开安镇的庄稼地,铁有农机合作社的6000多亩玉米挺直了“腰杆”。更让合作社负责人倪勇引以为豪的,就是脚下肥沃的黑土。秸秆变废为宝,给土壤做“被子”,让合作社的土地更有劲,倪勇说:“这项技术蓄水保墒效果明显,平均增产5%以上。”
保护性耕作是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措施之一。2011年,长春市将其列入全市首选和主推的农业生产重大新技术,从最初的30万亩,到今年实施的1057万亩,快速增长的背后得益于长春10余年来的强力推进。
以保护性耕作为依托,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今年,长春市结合实际,明确耕作地块、补贴标准、验收流程,深入探索适合不同区域、土壤条件、机械水平和气候特点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形成了强有力的带动效应。春耕期间,全市4489个作业服务组织参与推广,出动免耕播种机械9100台。

 
 
15400份土样看方“减肥”
治理水土流失,强化污染阻控。长春市推广小流域治理、测土配方施肥、应用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模式,提升黑土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按照《长春市2021年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方案》,各县(市)区承担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全年计划完成15400个土样的采集、化验、分析、配方制定、施肥卡发放和入户指导,为农户提供肥料施用的最佳比例和用量数据。
打赢黑土地“保卫战”,既需耕作方式的改进,更要科技力量的支撑。长春市将在各县(市)区建立起35个百亩以上化肥减量连片示范区,加强了绿色防控推广,积极开展玉米螟生物防治、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水稻稻瘟病飞防作业。采取以旧换新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户捡拾废旧地膜,并依托废旧物资收购站,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确保全市化肥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化肥减量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黑土地形成要日积月累,黑土地保护非朝夕之功。一项项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的有效实践正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春底气十足立下端稳中国饭碗的“军令状”。
41万亩列入东北黑土地保护项目
探索保护模式,推进试点先行。今年,长春市6个县(市)被纳入《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实施范围,实施项目任务41万亩。通过抓典型、树标杆、重示范,以点带面扎实推进黑土地保护。
任何一项重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都需要农民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2015年~2017年,榆树、农安、公主岭实施第一批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各地每年实施面积10万亩,并利用试点召集当地农民推广学习。为黑土地搭配“营养餐”,给黑土地“加油”,让黑土地“歇口气”……按照同一地块连续实施3年的原则,黑土地保护成效显著提升。
来源:长春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