盬池溢彩!跟着七彩盐湖梦回唐代!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22-06-03 16:37:43





随着夏日的来临

运城盐湖

五彩斑斓的美丽景观

吸引了人们纷纷前往打卡

那么

唐代的盐湖是怎样的

你知道吗

河东盐池在唐朝时期

主要分为大盐池、女盐池和六小池

 

在生产方式上

采用垦畦法

盐的产量也进一步提高

 

唐朝时期

河东盐池属中央直接管理

由产到销

先后实行过两种办法:

一种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

另一种是民制、官收、商运、商销

 

代宗时

河东盐池每年收税

达一百五十万缗(每缗为一千文)

约占全国盐利的四分之一

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十二点五

 

据古盐书所列

唐直接参与河东盐务的政府官员

先后有七人

政府在盐区设盐榷使掌管运销事务

 

同时

依据河东盐的产量

把现今的

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的大部分地区

确定为河东盐的运销范围

美丽的运城盐池

《新唐书·卷五四·志第四十四·食货四》云:“唐有盐池十八,……蒲州安邑、解县有池五,总曰‘两池’。”两池即河东盐池。

河东盐池在唐朝时期主要有大盐池、女盐池六小池。大盐池即安邑池(现运城盐池),女盐池即硝池。在大盐池西约五里的地方,“广袤三十里,《水经注》所谓女盐泽者是也。”

六小池在女盐池西北三里的地方。“六小池者,一曰永小;一曰金井;一曰贾瓦;一曰夹凹;一曰苏老;一曰熨斗;地属解治……其形最大者水面不过亩余,唐开元以后总称西池。”

在生产方式上,唐代较西周以来的“集工捞采”有了重大突破,出现了垦畦浇晒法。

“垦畦浇晒法”共分为五个步骤:1.集卤蒸发;2.过箩调配;3.储卤;4.结晶;5.铲盐,所以又称为“五步产盐法”。

据《河东盐法备览》卷五《生商门》载:“河东盐池古惟集工捞采,收自然之利,无所谓浇晒也。至唐始有治畦浇晒之法。”

这种方法,就是运用人工垦地为畦,将卤水灌入畦内,利用日光、风力蒸发晒制,改变了“天然印成”的原始方法。而且在盐的结晶过程中,懂得给卤水中搭配淡水,借以提高盐的质量,加快盐的结晶过程。
 

据唐代一些文人描述:“河东盐池是畦盐,作畦,若种韭一畦。天雨下,池中咸淡得均,即畎池中水上畔中,深一尺许(瞲)〔坑〕,日暴之五六日则成,盐若白矾石,大小如双陆及(暮)〔棋〕,则呼为畦盐。”

唐代河东盐池的“垦畦浇晒”产盐法第五步:“铲盐”示意图

 

垦畦法的出现,是河东盐池生产史上一件划时代的重大变革。由于生产方式的改进,盐的产量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岁岁得盐万斛,以供京师。”

唐朝时期,河东盐池属中央直接管理。由产到销,先后实行过两种办法:一种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另一种是民制、官收、商运、商销。

所谓民制,就是把盐池的晒盐畦地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别租赁给富豪人家经营。这些从事制盐的人家,被称为畦户(亭户)。他们垦畦晒盐所需人力大部分是自己的家丁,称为畦夫。

如果人力不足,可以征集盐池附近的农民来补充。唐中央政权在盐池建立榷运使,负责掌管河东盐的运销事务。畦户晒制出盐以后,要全部交集给榷运使管辖的机构,由政府官运、官销。

唐代宝应年间,刘晏主持盐政后,权衡其利害,对汉代推行的官制、官运、官销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政策。即官府收购盐之后,再卖给商贾,任他们运销。

当时,“四方豪商滑贾,杂处解县。”为了稳定盐价,保证民食,官府在各重点销区还建立了常平仓,贮存大量的食盐,以便在必要时调节供求平衡,维持合理的价格。

 

这一措施,即可补充商人运销之不足,又可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哄抬市价,牟取暴利。

 

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理财家,他所推行的盐政,首先是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扩大了河东盐的运销范围,保证了盐池生产的正常进行;

其次是规定了统一价格,税收附属于盐价,付过一次价之后,再无任何附加费用,消除了以往官吏和商人借故加税加价的弊病,稳定了盐价,减轻了人民因盐价波动造成的沉重负担。

其次,由于实行了“商运商销”的政策,国家除在盐池建立监院和销区建立巡院之外,不另设其它管理机构,这就大大减少了盐务官吏对盐池生产和运销的侵扰,便利了食盐运销的流通环节。

加之,河东盐池在生产技术上的突破,产量增加,又施行了较好的盐务政策,代宗时,河东盐池每年收税达一百五十万缗(每缗为一千文),约占全国盐利的四分之一,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十二点五。贞元十三年,“终岁所入二百千万……减天下大半之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东盐池“池神庙”三大殿

 

由于河东盐池对唐朝财政收入起了重要作用,大历十三年,唐代宗李豫在河东盐池封神建庙,贞元十三年德宗李适又亲往祭祀。

据古盐书记载,“河东理盐之职自汉黄霸伊始也。”唐宪宗以前,“安邑、解县两池,旧置榷运使,仍各别置院官。元和三年七月,复以安邑、解县两池留后为榷运使。先是,两池盐务隶度支,其职视诸道巡院。

贞元十六年,史牟以金部郎中主池务,耻同诸院,遂奏置使额。二十一年,盐铁度支合为一使,以杜佑兼领,佑以度既称使,其所管不宜更有使名,遂与东渭桥使同奏罢之。至是,裴均主池务,职转繁剧。”

 

据古盐书所列唐直接参与河东盐务的政府官员先后有七人:

裴瞴:大历中为河东租庸盐铁使。

姜师度:开元中(开元二十一年)为河中尹,时盐池涸废,师度大发卒开洫引流,以灌盐池,置盐屯公私兼利。

司空舆:河中虞乡人,唐置两池榷盐使隶度支。大中时卢宏正管盐铁,表为两池榷盐使。

冯兴:以职方郎中兼侍御管盐训,‘曾驻车蒲城,以驭群吏。

陆位:以詹事府司直解池。

韦纵:以大理评事知安邑池。

韩重华:武陆人,历两池榷盐使。”

为了增加盐税收入,官府不仅“以货聚众,画野标禁,堑川为壕,西笼解梁,右缭安邑”,增加盐池防务,而且历届榷盐使都制定榷盐法。

据《新唐书》记载:贞元中,“盗鬻两池盐一石者死”;元和中,“盗一斗以上杖背,没其车驴,能捕到盗者赏千钱,节度观察使以判官,州以司录录事参军察私盐,漏一户以上罚课料;鬻两池盐者,坊市居邸主人,市侩皆论坐;盗刮咸土一斗,比盐一升,州县团保相察。”

大中年间,“司空舆更立新法,其课倍入,迁榷盐使。以壕篱者,盐池之堤禁,有盗坏与鬻咸皆死,盐盗持弓矢者亦皆死刑。兵部侍郎,判度支周墀又言:两池盐盗贩者迹其居处,保社按罪。鬻五石、市二石、亭户盗粜二石,皆死。”

由此可见,唐代的榷盐法对广大盐民来说是何等的残酷。

唐德宗贞元年间逐步形成的河东盐运销范围示意图

 

唐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比较繁荣,河东盐的运销地区进一步扩大。早在唐朝以前,河东盐的销区曾达现今的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及甘肃的一部分地区。

据盐书记载:河东盐“唐以前行盐未定界也。唐柳宗元言,西出秦陇,南过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崔敖则言,止于中州,济于横汾,爰距陇坂,东下京郑而抵于宛。皆指唐之行盐幅员而言。”


至唐德宗贞元年间才逐步形成一个销区。政府在盐区设榷盐使,掌管运销事务。同时,依据河东盐的产量,又位于中原地带,交通便利等,把现今的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的大部分地区确定为河东盐的运销范围。

“元和六年闰十二月,度支卢垣奏:河中两池颗盐,敕文只许于京畿、凤翔、陕、虢、河中泽潞、河南许汝等十五州界内粜货。”

但是,当时实际河东盐仍然通过各种渠道运销于甘肃、湖北一些地区。东西南北几千里,其运销范围之广,是当时海盐和井盐所不及的。

唐时,河东盐运往各销区的路线,主要有四条:

第一条路线是从磨河经虞坂(平陆界内)至平陆茅津渡装船或横渡黄河运到对岸的会兴、陕县等地。然后再转运豫省各县,或则是顺黄河而下,越砥柱之险,水运至洛阳、开封等地,再分销于豫、冀、鄂、皖的部分地区。

 

废弃后的虞坂古盐道“青石槽”下段(作者摄)

 

从磨河经虞版的古盐道“青石槽”路段(作者摄)

 

第二条路线是从解县扅家庄起运经二郎山至芮城陌底渡装船,横渡黄河到对岸的灵宝、阌乡等地,然后再转运到豫西各县。

第三条路线是从安邑起运,经古驿道运到永济县蒲津渡,然后水运到潼关等地。其中大部分是经黄河水运逆流而上,转入渭河运到长安、咸阳集散。

据《河东盐法备览》称:陕西省盐路运程,由下马头黄龙镇夹马口上船由来已久,证实了河东盐西去的路线,很早就是沿着此水道发运的。另外,豫西部分沿河州县所需的食盐,是通过蒲津渡口,用牛皮小筏装盐,沿黄河顺流而下,分运各地的。

蒲津渡遗址出土的唐代铁牛

第四条路线主要是通过陆运供应山西境内各州县。

 

以上四条路线,其中以河东盐池到芮城、平陆的黄河渡口一段路程最为难行,大部分要翻越中条山脉,山路坎坷不平,“石崖险峻,车不双轨”,“自上而下,七山相重”。尤其是被称为青石槽(平陆界)的一段路程,更是山陡路窄,行旅视为畏途。

唐朝时期的河东盐池,在我国盐业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笔者介绍它的目的,意在使研究者借鉴历史,为发展现代的河东盐池生产提供参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