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压力为动力,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向高质量发展新目标前行


来源: 《中国新闻》   时间:2023-12-15 10:46:24





“医视界”是由《中国新闻》报、中新上海联合策划制作的谈话类视频节目。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施炜,立足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共同探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方法。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是一家百年老院,创建于1911年。百年后的今天,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始终保持高质量发展,是江苏省属综合性教学医院、省级综合类医疗中心、江苏省研究型医院、江苏省高水平重点建设医院、综合性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是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长三角北翼和沿海经济带高水平医疗服务高地。在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指标考核中,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位列全国第54名A+等级、江苏第4名,连续第二年跻身全国前80强。

主持人:在通大附院的发展进程中,施书记认为什么方面是提高医疗质量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

施炜:我们首先是一家医院,不是科研院所,也不是学校或高校。我们服务的人群和初心使命始终是患者。医疗质量肯定是立院之本的其中之一,此外也要关注医疗安全。
但医疗质量也很特殊,不能直接与企业的质量管理进行类比。
第一,医疗质量具有其复杂性。从一个患者进入医院的门到离开医院,这里面会发生数以千计的医疗服务行为。
第二,医疗质量的最大特点是及时性。患者接受医疗服务、医疗操作后,相关疗效和安全性的体现是即刻的。
第三,医疗质量是不可逆的,这与相关的普通质量管理有很大区别。对每个患者来说,只有一次进行医疗服务的机会,对他来说就是100%。所以,我们要把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尽量缩小。
通大附院在医疗质量管理这一方面与其他公立医院有很多共性,但是医疗质量是很复杂的工程。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非常强调要保障医疗质量,但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这里有几个问题是通大附院在思考、在探索的,也与其他医院进行交流。
第一,医疗质量管理的制度化和标准化问题。所谓“流程办事,制度管人”,制定标准化的临床路径是必须的。有的同事觉得临床路径不切合实际,这点我承认,因为人的个体是没有完全一样的。但是,在不同的个体之间依然存在普遍规律性。此外,在SOP基础上的个性化也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第二,无论是制度还是流程,其标准化的运作靠谁?还是靠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所以,医疗质量的核心对象是医务工作者,万万不能让医疗质量管理的责任落到医务部,而要落到医、护、剂、药,甚至后勤服务保障的每个人身上。
第三,影响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还有信息化的问题。我们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全流程、全要素、全过程的管理。在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中,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抓取相关关键节点数据,实现闭环管理。

主持人:通大附院通过这些制度、流程信息化等方式,最终取得了哪些成绩或者成果?

施炜:其实,通大附院也没有做出很多所谓的“成绩”,但与我们自己相比,取得了一些发展。
在国考中,我们连续两年A+,全国前80,省内第4名,这是因为我们关注了医疗质量的重要性,并且针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因此,在可见的评价体系里反映的数据还不错。但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我个人觉得还是老百姓的口碑。
从我们的医疗服务来说,通大附院目前在南通、江苏地区是得到了患者的信任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质量有保障了,老百姓觉得“到了这就安全了”,这才是唯一的、最根本的因素。

主持人:在通大附院的发展过程当中,经历了哪些困难?

施炜: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面临的机遇很多。但我也赞同一个说法:现在做院长、做医院管理是很难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卷得厉害的年代,但“卷”也是需要的。从国家层面、从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角度来说,需要我们公立医院担起更大的责任、担起更重的担子。
目前,我们确实面临了很多挑战,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于当下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放到医疗行业,对医疗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患者总是希望有更好的、更优质的、更安全的医疗服务,这势必会带来公平公正的问题。
我个人想借这个平台,给我们公立医院的院长们说一句话、打打气:中国的公立医院还是很好的,是很有效率和效能的,是值得老百姓称赞的。其中会存在一些问题,但与西方那些在医疗或医院管理、建设、医疗技术发展领先我们几十年、上百年的国家相比,我个人觉得我们做的还是非常好的。
此外,我认为还面临着一个困难: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地解放思想,更多地支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把公立医院体系建得更全,托底的作用发挥得更好,分级诊疗的政策做得更扎实。这个工作还需要政府积极地引导,也要进一步地增加对医疗的相关投入。

主持人:作为一家三级甲等医院,通大附院是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施炜:如何在现有的盘子里增收节支、减少消耗,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把有限的医疗资源投入到确实需要的患者身上,这是每个医院管理者在顶层设计时需要考虑的。
围绕这个问题可以做一系列的文章。通大附院实行扁平化管理制度,从过去臃肿的金字塔结构,变为直接将相关的考核指标、效率运行指标下放到诊疗组、到各个主诊的医生头上,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调动积极性,提升服务患者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也要将医疗资源进一步拓展。目前,我们正在建设新院区,预计2024年年初可以正式使用。医院不在于大,“有大楼没大师”是不行的,但是医院需要有跟体量所符合的规模。在扩容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稀释的问题,面临效率效能下降的问题。但是,医院发展的核心仍然是医疗质量、医疗安全问题,要把根基守住。
虽然面对的问题和压力很大,但在我看来,中国的公立医院发展的还是不错的,运行的效率效能还是很高的。其进步快、发展好的背后,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所谓的“困难”。如果没有医保考核指标、没有相关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公立医院可能找不到发展的方向,可能没有动力进步得这么快。

主持人:当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在施书记看来,目前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通大附院设立了哪些计划实现新时期、新目标?

施炜:我想引用江苏省卫健委的六个聚力、六个聚焦,对高水平医院建设给出的建设方案来解释我们的做法。
第一,聚力疑难危重患者的诊治水平能力提升。要围绕区域,实现“大病看得住”的目标,提升技术能力水平。因此,我们医院持续引进新技术,无论是直击尖端或是关键核心,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造血干细胞移植、复杂的腔镜手术等,包括组织工程、器官再生或大器官移植等。
第二,聚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效能。医院如果占用了很多的医药资源,要思考怎么进一步地放大其作用。这不仅是考核有多少张床位的问题,而是考核一张床位能服务多少患者的问题。
第三,聚力于人才引进。医院高质量发展靠人才,无论是医疗团队,还是管理团队,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人才。容才的雅量很重要,我们当然希望有十项全能、医教研管都行的人才,但目前很少。只要这个人才在某一方面有很好的造诣和特色,医院就要不拘一格、择贤而立。
第四,聚力平台的搭建。人才要来,不仅看相应的待遇,也要看平台和团队,还有科研团队、科研平台、医工转化的平台等,这些都是需要的。我们要聚力于高水平的平台搭建。
第五,聚力于辐射的引领作用。医院要辐射周边,带动其他的兄弟医院或者基层医院共同进步,形成整个地区的同质化发展,形成上下联动、交叉互动,相互之间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生动格局。
由辐射引领作用,也得以引出第六个聚力:要聚力于医院的品牌学科建设。医院要辐射出去,就对品牌学科提出了要求。对通大附院而言,谈及通大附院就知道哪个特色学科,这个目标目前还没有实现。我们正在致力于学科建设,围绕高水平医院建设大的理念,再将医院的影响力辐射出去。(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