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铸造强国利器70年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19-10-06 10:17:06





 

    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图为受阅的无人作战第1方队。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铸造强国利器70年

  ——新中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历程与启示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军事篇”系列文章③】

  我军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创造了许多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敌人的辉煌战绩,书写了可载入世界史册的军事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毛泽东主席提出“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到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目标,可以说,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一直是党和人民的夙愿。实现国防现代化,必须实现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现代化。

 

 

  数十年来的不懈追求

  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很早就认识到先进的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技术水平落后,自造十分有限。新中国的成立,使得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才真正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才真正走上了奋力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征程。

  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家安全挑战和战争威胁,毛泽东多次强调武器装备现代化的重要性。1956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向科技进军”的号召,指示周总理主持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决策实施“两弹一星”、电子计算机等国防尖端工程,探索“自力更生”“突出重点”“军民结合”“大力协同”的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现代化之路,为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1986年3月,邓小平同志作出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的重大决策,进一步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指导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发展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大局,走上可持续快速发展之路。1995年中央军委提出,努力实现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引导全军把提高战斗力的重点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积极探索具有我军特色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继承和创新党的建军理论,围绕实现强军目标,调整新的军事战略方针,提出一系列重大方针原则,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实现军队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2014年12月,习主席在全军装备工作会议上指出:“武器装备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建设一支掌握先进装备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目标。”

  从老一辈领导人依靠科技建设现代国防的夙愿,到提出科技强军,再到习主席提出科技兴军战略思想,贯穿始终的,是人民军队数十年来对于依靠科技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的不懈追求。习主席继往开来提出“科技兴军”,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坚持与发展,也是党和人民对于依靠科技实现强军兴军的殷切期盼,更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军事革命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从跟跑发展到并跑与领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不断提高,威慑和实战能力不断增强,已经由过去单一军种的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联合的强大军队,由过去“小米加步枪”武装起来的军队发展成为基本实现机械化、加快迈向信息化的强大军队。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党中央决策成立国防工业领导机构,集中统管武器装备建设,提出了初步建立国防工业体系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我国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即“12年科技规划”),迅速形成了中型坦克、喷气式战斗机等装备仿制和修造能力。经过“三线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我国形成了世界大国中门类最为齐全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可以研制生产各种类型的武器装备,为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庆祝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中,我军首次按作战体系要求,联合编成地面突击、防空反导、海上攻击、战略打击、信息支援和后装保障6大模块,向世界展示了装备体系建设的新成就。

  国防尖端武器装备是国之重器,是捍卫国家安全的重要凭借。我国坚持自力更生,在基础十分薄弱的前提下决策发展“两弹一星”及核潜艇等国之重器,充分反映了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和党中央的非凡胆识与战略远见,一举奠定了我国大国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武器装备领域的大国重器研发更是捷报频传。2007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全天候、多传感器空中预警与指挥控制飞机“空警-2000”开始服役,彻底摆脱了对引进国外预警装备的依赖。2016年11月,我国研制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歼-20和大型运输机运-20正式现身,是我国进入大国空军俱乐部的亮丽名片。从1966年10月27日我国首次成功进行导弹与核弹头结合发射试验,到2016年12月7日火箭军齐射10枚东风导弹开展实战化训练,我国战略威慑与核反击能力大幅提升。我国战略核潜艇进入战备序列。2017年4月26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001A在大连正式下水,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独立建造航空母舰的能力。201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055型大型驱逐舰在世人面前惊艳亮相,标志着人民海军武器装备建设进入世界一流水平。从一系列新型空空、空地、地空导弹,到先进战略导弹、巡航导弹;从新一代武装直升机、新型主战坦克,到指挥自动化系统、战术软件,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信息化程度高、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装备列装部队。

  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我国国防科技一直是在世界一些国家刻意遏制、封锁和打压的环境中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载人航天、量子通信、激光陀螺、人工智能、航空母舰等国防科技前沿领域成果涌现,并且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从跟跑发展到并跑与领跑,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提供了坚强支撑,也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必须坚持的几点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推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为我们继续推进现代化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度重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现代化,但不唯“技术论”“武器论”。我军的现代化是包括军事理论、组织形态、人员和装备技术在内的全面现代化,而不是单纯技术或装备的片面现代化。用灵活的战略战术战胜优势兵力之敌,始终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正如毛主席在抗美援朝期间的一次谈话中所说:“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习主席在庆祝建军9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没有顽强的意志,没有敢于牺牲的品质,再好的武器装备也不能保证胜利。”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刻把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内涵要求,牢固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矢志推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现代化与其他领域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使人民军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坚持与国家安全需求相适应的武器装备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相统一。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不断强调:“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毛主席的论断为我国长期坚持国防建设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提供了思想遵循。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也指出,“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为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指明了方向。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理顺了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国防建设的关系。面对当前及今后各种风险挑战,我们仍必须长期秉持这一宝贵经验,聚精会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

  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将核心关键技术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乃国家安全所系,乃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命脉所在。1956年,主管国防科技工业的聂荣臻元帅给周总理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为辅”的方针,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赞同。正是由于坚决贯彻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发展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能够独立研发尖端科技和先进武器装备的国家,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一些国家的科技封锁和遏制,习主席深刻指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既是捍卫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强国尊严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健康发展的长久之计。

  回望70年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我们更加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到2035年,包括武器装备现代化在内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一定能够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人民军队一定能够跻身世界一流军队。

  (作者:朱启超,系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战略研究智库研究员)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