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款出海国研抗癌新药发起人:只是中国制药的一小步


来源: 新京报   时间:2019-11-20 18:56:00





 
 新京报记者 李云蝶 摄
 
    11月15日,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美国FDA获批,成为第一款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在FDA获准上市的抗癌新药,百济神州召开媒体发布会分享成果。

  11月15日,中国公司百济神州宣布,其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英文商品名:BRUKINSA ,英文通用名zanubrutinib)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加速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项疗法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

  这标志着,泽布替尼成为迄今为止第一款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在FDA获准上市的抗癌新药,实现中国原研抗癌新药出海“零的突破”。

  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的统称,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增速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中位生存期仅为三至四年。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面临着治疗手段有限、预后不良的困境。

  11月15日,百济神州公司在泽布替尼获美国FDA批准媒体沟通会上展示的一组数据显示,无论在二期临床实验还是在最终注册性临床试验中,泽布替尼都展示出了比同类药物更好的疗效。

  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总裁吴晓滨博士称,“中国原研新药实现出海‘零的突破’,说明我们国家不仅在大的制造装备、高铁、IT行业走到了世界的前面,我们的生物制药现在也开始崭露头角。”

  以下是新京报记者与泽布替尼研发的主要领导者之一,百济神州全球研究、临床运营和生物统计暨亚太临床开发负责人汪来博士的对话。
 
    11月15日,汪来博士与媒体分享泽布替尼的研发路程。 受访者供图

  工作原理:抑制出问题的蛋白

  新京报:泽布替尼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汪来:简单的说,癌症主要是因为人体中某些蛋白的功能出现了异常,导致某些细胞不受人体控制地拼命疯涨,或者本应死亡的细胞不再死亡,不断增殖,成为我们常说的肿瘤,而这些出问题的蛋白就是靶点。泽布替尼的工作原理就是抑制与套细胞淋巴瘤有关的BTK靶点。

  新京报:相比其余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最核心的突破点是什么?

  汪来:首先,泽布替尼只对BTK蛋白产生抑制效果,避免影响其他蛋白在人体内的功能。第二是抑制效果充分,泽布替尼抑制BTK靶点是100%而且持久的。

  新京报:除了套细胞淋巴瘤(MCL),泽布替尼还适用于其他血液肿瘤吗?

  汪来:只要抑制BTK对肿瘤有抑制作用的,泽布替尼都会有效。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此外,泽布替尼对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滤泡型淋巴瘤、弥漫性大B淋巴瘤等很多B细胞淋巴瘤都会有抑制作用,正在开展共计16项临床试验。

  获FDA优先评审、提前批准

  新京报:为何泽布替尼能够获得FDA批准?

  汪来:是基于两项主要试验的有效性数据和其他很多试验的安全性数据。其中,有效性数据证明了泽布替尼在套细胞淋巴瘤治疗中非常有效;另外还有在澳大利亚进行的一期试验,证明了这个药不光是在中国患者当中有效,也在西方患者当中有效。

  新京报:获批过程顺利吗?

  汪来:我们拿到了FDA的四张“通行证”——“孤儿药认定”、“快速通道”、“突破性疗法认定”、“优先审评”,其中含金量最高的就是2019年1月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这给泽布替尼带来了很多特殊待遇,比如今年年中,我们向FDA递交了新药上市申请,8月份就被确认接受并获得“优先审评”资格。

  按照FDA的规则,应该是六个月以后,也就是明年2月份出结果。FDA本身是一个非常高效的机构,给出结果的时间往往会比Deadline早,但早了三个半月是非常少见的。

  我认为原因主要是我们递交的资料很全,没有临床数据的缺失,数据也很漂亮,质量让FDA没有什么质疑,所以审批快一些。

  中国企业自主研发

  新京报:泽布替尼项目是如何诞生的?

  汪来:2012年4月,我去参加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的年会,当时看了伊布替尼(imbruvica)作为第一代BTK抑制剂的数据,觉得伊布替尼的疗效是不错,但是不能完全抑制BTK靶点,且除了抑制BTK靶点还会抑制其他靶点,还有改进的空间。

  回到中国后,我们就讨论在百济神州把BTK抑制剂这个项目建起来,2012年7月,研究团队正式立项,经过半年多的筛选、测试,最终在500多个化合物中选定了泽布替尼做最终候选分子。

  新京报:泽布替尼是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吗?

  汪来:是的。百济神州在全球有1000名临床研发人员,中国占了600人。泽布替尼是在位于北京昌平生命科学园的研发中心研发出来的,前期的研发工作全都是在中国做的,研发团队大部分都是中国人。

  新京报:研发过程遇到了什么困难?

  汪来:临床试验只有通过足够大量的样本数据才能得出有效的科学性结论,这就意味着巨大的投入。

  以我们对照伊布替尼的全球三期头对头临床试验为例,仅仅购买伊布替尼药物,一个病人一年就要10万美金,病人用药长达3-4年,相当于一个病人的成本就是30万-40万美金,而我们仅其中一项试验就有400位病人,这是一笔非常大的数字。公司此前也面临过经济困难,为了这个项目我不知道跟投资者讲过多少次。

  新京报:最终能够取得突破,有何政策原因?

  汪来:中国在2015年药政改革之前,做新药研发太慢了。药物已经可以准备上临床了,但是到药政部门去申请,小分子化合物要十几个月通过审批,大分子化合物甚至要两年以上,太慢了。

  2015年开始国家大力支持新药的研发,其中一些政策比如“鼓励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创新,优化创新药的审评审批程序,对临床急需的创新药加快审评”等,给国家的医药创新带来翻天地覆的变化,土壤好自然会开花。国家有好的政策,我们有人才、资金和理想抱负,就可以把中国的创新药做好。可以说,没有我国药政改革,就没有今天在美国FDA零的突破。

  新京报:实现中国原研新药出海“零的突破”,你和研发团队是什么感受?

  汪来:以前,中国制药公司的产品与“made in China”一样,给人一种低价、低质的感觉。中国的药企想把产品打到世界上去很不容易,要证明你的药物比现有的药物好,要靠高端高质科学研究的支撑。但是今天一切都值了,我特别自豪,我相信这只是中国制药往前进的一小步,以后的日子会更加辉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