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舟山首季经济何以逆势大增?


来源: 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   时间:2020-05-09 14:36:13





  “渔民抓抓鱼,前线站站岗,海边旅旅游。”这曾是外界对浙江舟山的一贯认知。舟山市委书记俞东来回忆道,“如果没有跨海大桥,舟山可能还是当年的海上孤岛。”

△4月9日,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黄泽山岛的油品储运中转基地的码头泊位和油罐区。 新华社发(崔力 摄)

    现如今,鱼山岛上机器轰鸣,塔吊林立,密集的炼化设施高耸入云;六横岛的海岸线上,蓝色门机和红色塔吊从未停歇,船厂工人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修理、焊接工作;黄泽山油品储运中转基地的泊位上,大型油轮稳稳靠泊,进行卸油作业。

    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和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国内多地一季度经济受影响,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难和挑战。在极不寻常的一季度,舟山的经济运行却冲击之下显韧劲,经济增速取得了10.3%的好成绩。

    这10.3%的逆势上扬来之不易。数据的背后,是舟山抢抓机遇、先行先试的信心,腾笼换鸟、敢闯敢拼的决心和因地制宜、发展海洋经济的恒心。

    千亿项目达产,工业增长注入内核动力

    五年前,鱼山岛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海岛渔村,常住人口3000余人,开发面积仅约6.7平方公里;而如今,岛上已开发面积达21平方公里,最多时有8万人奋战在建设工地上。

    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投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舟山牢牢抓住沿海发展重化工业的优势,布局建设绿色石化基地。

    △4月9日,位于浙江舟山鱼山岛上的绿色石化基地,“投资规模最大、炼化能力最强”的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二期全面开工。 新华社发(崔力 摄)

    鱼山岛上的绿色石化基地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单体工业投资项目和中国首个民营石化项目,也是一座从未按下暂停键的“钢铁之城”。

    在今年春节和疫情期间,已上线的一期项目没有停产,目前每月工业产值有50亿元,年底2000万吨产能全部释放将产生更大产值。

    舟山市统计局总统计师张荣表示,绿色石化基地项目一期实现全面投产,一季度产值占舟山规上工业比重近一半,拉动整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是今年一季度经济逆势飞扬的重要增量。

    绿色石化基地生产所需的原油进口也拉动了舟山外贸进出口、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快速增长。数据显示,一季度舟山油品进口总值增长了2.9倍;石油天然气吞吐量增长了52.9%。

“以前舟山最大的产业是造船,现在绿色石化基地成了我们第一大支柱产业。”俞东来说,该项目规划之初,就围绕高质量发展、高起点谋划,确立了“国际、绿色、民营、万亿、旗舰”的定位,是我国打破石化强国对芳烃、乙烯等重要石化原料垄断的标志性工程。

    专注耕耘“试验田”,政策创新激发企业活力

    从原来的一张白纸,到三年后的风生水起,“不产一滴油”的浙江自贸区独辟蹊径,先行先试,专心“耕”好油气全产业链这片“试验田”。

△4月10日,在浙江省舟山海域,远处岛上的风电装置在落日余晖下工作。 新华社发(崔力 摄)

    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搭平台,为地方谋发展,浙江自贸区抓住时代机遇,走出一条首创性、差异化的改革探索之路,已探索出制度创新成果116项,“全国首创”52项,在中国能源版图上占据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的政策红利让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舟山市商务局局长张捷介绍,浙江自贸区创新“单一窗口”“一单多报”,船舶进出境通关从16小时压缩到2小时,企业申报数据从1113项压缩到338项,减少69.6%;建成全国首个无纸化通关口岸,企业从“至少跑14次”减少到“最多跑1次”;开展了全国首单进口货物“两步申报”改革试点,从企业准备申报到准予提货整个流程由原来的4小时缩短至1分28秒。

    自贸试验区油品全产业链带来的集聚效应加快显现,三年来累计集聚油气企业超过6000家,油气等大宗商品贸易交易额累计突破10000亿元;连续三年举办世界油商大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油气巨头,累计签约油气及相关产业合作项目66个,协议总金额2797亿元。

    2019年舟山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量达到410.3万吨,约占全国的40%,“不产一滴油”的舟山港跃升为全国第一、全球第八大加油港。

    目光向外,做好“海”字大文章

    在舟山群岛南部海域六横岛的西北端,中远海运重工3号干船坞旁排列着十几个20余米高的早已预制好的脱硫塔。国际航运巨头丹麦马士基公司旗下的“格雷特”轮,与另外两艘同等长度的轮船一同并排停靠在4号码头,等待完成脱硫塔的安装。

    △4月10日,在中远海运重工位于舟山六横岛西北端的工厂,工人们正在进行船舶的建造、修理、改装业务。  新华社发(崔力 摄)

    一条国际海事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限硫令”给舟山船舶企业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国际上越来越多的船选择到舟山加油、改装,我们把握这个市场热点,紧扣环保改装项目,持续开发脱硫塔改装等高附加值特色业务,公司收入实现了高增长。”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周建华表示。

    舟山经济结构以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为主体,春节不停工的行业惯例让许多企业在春节前就预留充足人力,因而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支撑了舟山一季度经济的基本盘。

    作为海上的“东大门”,舟山采取多种措施严防疫情从海上输入,并快速部署推进复工复产。早在2月18日,舟山市规上工业率先全面复工,19家规上修船企业春节和疫情期间均未停工、脱硫塔改造业务饱满。一季度全市规上船舶修造业总产值增长14.9%,其中船舶修理业总产值增长73.6%,共修理船舶756艘。

    舟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翼表示,目前舟山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船舶修造要转型升级到高附加值船型上,部分有实力的船厂还可以转型发展临港大装备制造,为舟山的产业结构升级、高质量发展谋布局。

    大港口、大战略、大基地、大项目,探寻舟山的腾飞轨迹,似乎一直带有浓重的工业色彩。但舟山的工业新城则是“花园新城”,2019年PM2.5全年平均在20左右,空气质量位居全国第三。在高质量工业建设进程中,舟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也齐头并进。

    舟山依海靠海,还在探索合理开发和利用海上风电、潮汐能、潮流能,为国家改善能源结构、发掘绿色新能源提供助力。

    俞东来表示,面对疫情我们危中求机、化危为机,一季度经济运行交出了高分答卷,给了全市上下满满信心和动力。

    风从海上来,东海好扬帆。加快推进大港口建设,深化自贸区创新发展,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完善布局油气全产业链,是舟山一季度逆势上扬的密码,更是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来源: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

    原题:10.3%:舟山首季经济何以逆势大增

    作者:记者 黄筱、崔力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