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遥感向商业化迈进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19-08-12 22:39:49





2018年12月18日,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发布了“吉林一号”卫星拍摄的改革开放40年来部分重点地区影像。图为北京长安街。图片来源: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行进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主任徐文日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40多年来,我国卫星遥感技术从跟跑到并跑,数据应用也从依赖进口到自力更生,进而出口至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今,中国遥感正在商业化市场中高歌猛进。

无论对国防安全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卫星遥感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2018年10月至11月,藏川交界处两度发生山体滑坡,导致金沙江断流形成堰塞湖。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紧急调度高分系列卫星、资源02C星等多颗陆地观测卫星,用数十景高清卫星影像,为灾害应急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国卫星遥感技术起步大约比苏美晚了十年。1975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利用该技术,成功发射两颗国土资源普查卫星,初步满足了对卫星遥感信息的需求。

当时卫星上搭载的是胶片相机,数据无法下传,因而卫星飞行半个多月,就要带着胶片返回地面。由于数据量、观察能力都很有限,这些遥感数据只能用于小范围、特定目标的观测,无法满足民用需求。

随着能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实现长距离传输的CCD相机问世,卫星遥感技术迈进了一大步。1999年我国发射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首次将该相机用于遥感卫星。“传输型数字遥感卫星替代返回式遥感卫星,大大拓宽了遥感应用领域,成为其转向民用的标志。”徐文说。

上世纪末,我国遥感产业逐步建立。但多年间各单位都是从国外公司购买遥感数据,尤其是2007年开展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时,政府采购的数据规模庞大。

虽然当时我国已拥有自己的卫星遥感数据源,但数据质量与国外产品相比颇有差距。另外数据供给数量也无法满足民用需求。2008年,我国建立了以中国资源卫星中心为主体的陆地卫星集中处理、广泛分发的体系,但分辨率主要以中低分辨率为主,很难实现商业化应用。

“卫星数量不够,做不到连续供给,分辨率等方面也不成熟,因此当时国产遥感数据只能被用户作为辅助,有用则用,没有也不指望。”徐文说。

这引起了国家重视。2010年,我国启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其中2014年发射的高分二号,在国产遥感卫星中首次达到亚米级分辨率。目前共有6颗民用高分系列卫星在轨运行。

随着一批高性能指标的遥感卫星投入应用,国产遥感卫星数据得到了用户认可,尤其是高分辨率卫星数据从市场占比几乎为零开始逐渐提高。徐文说,如今我国中低分辨率数据基本实现自给自足,高分辨率数据已占到国内市场的85%左右,并进入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

不过他认为,中国卫星遥感事业要想真正腾飞,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变革,继续向商业化迈进。

“早期卫星遥感以公益服务为主,不太注重挖掘数据的商业价值,缺乏对创新积极性的激励,几乎是用户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商业化以后机制则完全不同,除了为满足用户需求之外,还积极主动挖掘数据的商业价值,扩大市场。”徐文说。

据统计,2017年全球卫星应用产业规模约为2600亿美元,遥感仅占不到1%,商业化程度尚处培育阶段。徐文说,遥感卫星以图像信息为主,对传输带宽要求较高;要实现高时间分辨率的动态监测,需要有足够的组网卫星数量。这两方面带来的高成本,制约了商业遥感的发展。不过他认为,随着微小卫星技术,以及信息、光电等技术的发展,在高时间、空间分辨率前提下低成本实现遥感卫星组网并不遥远。

中国商业遥感已迈出步伐。2015年,我国首个商用遥感星座“吉林一号”发射首星,该项目计划于2030年完成138颗卫星组网,届时将具备10分钟内重访全球任意地点的能力。2018年初高景一号4星组网,形成我国首个0.5米分辨率商业遥感星座,使国产商业遥感数据水平进入国际一流行列。

“随着卫星遥感的产品质量提升、应用领域拓宽,大家可以联合起来共担成本、创造新的市场应用。”徐文说,“过去是大家抢蛋糕,今后我们要一起做蛋糕。”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