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尖端技术研究领跑全球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19-08-12 22:40:01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日本经济新闻》与荷兰学术信息企业爱思唯尔(Elsevier)合作,为探索各国的研究开发能力,汇总了一份世界研究人员最为关注的尖端技术的各研究主题排行榜。按国家来观察论文数,在前三十项主题上,中国在23项主题上高居首位。美国居首位的主题只有7个。

《日本经济新闻》1月3日的报道将这份榜单做了分析。报道称,调查根据2013~2018年爱思唯尔发行的学术杂志等的论文数据进行分析。根据阅览数等,将论文的关注度形成分数,按研究主题统计得分。汇总了得分最高的30个主题的排行榜。将主题细化为约10万个,没有设置涉及各个领域的人工智能(AI)等主题。

纳入调查对象的论文总数约为1720万篇,其中中国为约290万篇,美国约为390万篇,日本约为77万篇。

关注度最高的是名为“钙钛矿”的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属于现在主流电池材料的硅半导体相比,具有实现高效低价的可能性,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开发都很活跃。其次是有助于节电化高速处理半导体的“单原子层”和被视为低廉的电源的“钠离子电池”。

观察前十位,电池相关为5项主题,数量最多,背景是这些尖端技术能对从便携终端到纯电动汽车等广泛产业作出贡献。其次较多的是医疗和生物技术。自由剪贴基因、有助于动植物品种改良的“基因编辑”(第七位)、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京都大学特聘教授本庶佑作出贡献的“免疫疗法”(10位)等3项主题入选。

此外,就30项研究主题调查哪些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发布论文,汇总了基于论文篇数的国别排名。结果,中国垄断了前四位,同时从前三十位来看,在23项主题上高居首位。尤其是“光催化剂”(第十二位)和“以核酸为目标的癌症治疗”(第十四位)超过全球的七成。

另一方面,美国在“寨卡病毒(Zika Virus)导致的传染病”(第五位)、“基因编辑”(第七位)和“免疫疗法”(第十位)等7项主题上排在首位。日本在“免疫疗法”和“二氧化碳的有效利用”(第二十一位)等3项主题,国别排名仅次于中美,排在第三位,但按国别来看,排在第一、二位的主题日本一项也没有。

报道称,中国位居前列的背景是科学技术研究的强化。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与学术政策研究所的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研究经费达到45万亿日元,达到10年前的3.4倍,研究的基础加强。

报道表示,以前中国的论文被讽刺为“粗制乱造”,但最近质量却一直在提高。在中国2014~2016年发表的论文中,作为引用数较多的优秀论文比例达到10.9%。虽然低于美国的15.1%,但高于日本的8.5%。

爱思唯尔分析称,“与日本和美国相比,中国将实用化纳入视野,正展开集中投资”。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表示,按电池、生物等尖端技术研究主题排名,在80%的领域位居首位的中国正在加速推进研发投资。尖端技术研究关乎未来5~20年的产业竞争力。

报道称,电池相关的研究将为纯电动汽车(EV)、便携终端、支撑未来基础设施网络的传感器和设备等提供电源。半导体研究将有助新一代通信标准“5G”通信设备的开发。新材料的研究将支撑航空航天等制造业的低成本化和高功能化,医疗研究将推动划时代的癌症治疗。

 不少观点认为,虽然中国现在是生产家电和汽车等产品的“世界工厂”,但是零部件等核心技术仍握在欧美和日本手中。了解中国政策的大和综研主席研究员齐藤尚登表示,“中国为了在进口依赖度较高的领域也实现自主采购,正在集中向高科技产业的研发投资”。

报道指出,中国之所以如此注重研发是因为大学和企业推进的研发将成为新产业的萌芽。从学术性的基础研发入手,经过旨在推向实用化的应用研究,最终作为产品和服务普及。中国力争通过长年的研发获得专利和技术实力、积攒力量,从而为产业化打基础。

报道还解释,中国在众多产业普及的人工智能也是用了5到10年时间使研发开花的领域。论文数量从2010年前后开始增长,面向翻译、自动驾驶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迅速推进。

此次调查中国位居前列的电池领域也是一样。因便携终端和纯电动汽车而普及的锂电池于1980年前后取得最初的成果,之后论文数量快速增长,2000年初开始正式普及。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