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制裁俄后欧洲盟友跟风“下场” 俄与西方关系又绷紧了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21-04-19 09:10:25





  中新网4月19日电 综合报道,近期,随着乌克兰东部局势不断升温,俄罗斯与美国和欧洲多国的紧张关系升级。继美国宣布对俄制裁驱逐俄外交官后,波兰、乌克兰、捷克等美国“盟友”纷纷“下场”,对俄祭出强硬外交措施,北约、英国、法国等也亮出态度,向盟友美国靠拢。面对西方一连串的敌对行为,俄罗斯一一进行回击,并称所有反俄行动都有美国的身影,西方在向全世界散布恐慌。

  美制裁俄后盟友跟风“下场”

  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

  15日,美国宣布新一轮对俄制裁后,美俄关系再度紧张,两国已互相驱逐多名外交官。在美国对俄罗斯“出手”后,其欧洲盟友也开始跟风“下场”,针对俄罗斯祭出强硬措施。香港《大公报》指出,近期俄罗斯外交风波不断,且背后总有美国的影子。

  在美国宣布制裁俄罗斯的同一天,欧洲国家波兰就率先宣布驱逐3名俄罗斯外交官,并指控他们“从事有损波兰利益的活动”。俄方则批评波兰跟随“美国大哥”反俄。

  此后,捷克也宣布将驱逐18名“被认定是特工”的俄罗斯外交官员,值得注意的是,北约组织、波兰、英国都表态支持捷克的决定。

  北约组织官员18日表示,北约支持成员国捷克调查俄罗斯在境内的“行为”。波兰外交部也说,全力支持捷克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的决定。

  英国外交大臣拉布也发布声明表示:“英国全力支持我们的捷克盟友”。此外,英国《泰晤士报》援引海军消息人士称,英国皇家海军的一艘驱逐舰和一艘反潜护卫舰将于5月份进入黑海,以在俄乌边境局势的背景下对乌克兰表示声援。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电视网访问时表示,国际社会应该对俄罗斯划下“清楚的红线”,并在俄“越线时”考虑可能采取的制裁措施。马克龙在接受美国媒体访问时还表示,在目前紧张局势恶化之际,他同意美国总统拜登提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展开对话的做法。

  路透社称,马克龙上述谈话与法国原先对俄罗斯的立场有所“偏离”,向盟友美国靠拢。

  德国国防部长安妮格雷特·克兰普-卡伦鲍尔称,俄罗斯正对欧洲构成“真正威胁”。她说:“俄罗斯的武器和它在欧洲中部的军事行动构成了真正的威胁。”不过,她还表示,这一说法不应被理解为“反俄”,而是“重要的政治事实”,其将促进“我国和欧洲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西方打算向全世界散布恐慌”

  俄坚决回击西方,考虑退群

  近期,由于乌克兰东部局势不断升温,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也趋紧,尤其是俄罗斯与乌克兰紧张关系不断升级,双方互相驱逐外交官。针对其他欧洲国家的强硬行为,俄罗斯也进行了回击。

  16日,俄罗斯在公布对美制裁的反制措施时,也就此前波兰驱逐3名俄罗斯驻波兰外交人员作为回应,俄方将驱逐5名波兰驻俄外交人员。

  17日,俄罗斯指控乌克兰驻圣彼得堡领事进行非法活动,要求其在22日前离境。同日,乌克兰进行回击,要求俄罗斯驻乌大使馆一名高级外交官22日前离境。

  18日,俄罗斯宣布驱逐20名捷克驻莫斯科大使馆外交人员,以报复捷克驱逐18名被认定是特工的俄罗斯外交官员。俄罗斯并召见捷克大使表达“强烈不满”。捷克总统府办公厅国际处处长鲁道夫•金德拉克称,在捷克大使馆20名工作人员被从俄罗斯驱逐后,使馆将仅剩5名外交人员在工作。

  针对捷克驱逐俄外交官的措施,俄罗斯外交部还指出:“这一敌对行动是捷克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反俄行动的延续,从中不可能看不到美国的身影。在最近美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背景下,捷克政府努力取悦美国,在这上面甚至超越了其大洋彼岸的主子。”

  此外,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列昂尼德·斯卢茨基说,鉴于最近发生的反俄事件,可以讨论俄罗斯退出欧洲委员会议会大会(PACE)的可能性。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表示,西方国家蓄意向全世界散布恐慌,目的是掩盖自身问题的重负。

  扎哈罗娃接受俄罗斯第一电视频道采访时说:“我们的西方伙伴打算向全世界散布恐慌,加剧歇斯底里的状态。这是蓄意而为,故意这样做,答案显而易见。无法解决自身问题带来的重负,迫使西方利用这种行为模式”。

【编辑:孔庆玲】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