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风电增速慢,德国气候目标恐落空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21-06-24 10:37:53





根据德国政府的计划,到2030年,德国陆上风电装机将从2020年的54.4吉瓦,提高至95吉瓦。业界普遍担忧,由于风电是德国实现气候目标的主要依托之一,按照德国当前陆上风电装机的新增速度,德国的气候目标恐怕将要落空。

近日,德国最新一轮陆上风电项目开标,总计成功认购的装机容量为1.1吉瓦,略低于政府此前预计的1.243吉瓦。虽然此轮招标是近四年来德国首次陆上风电招标超过1吉瓦,但陆上风电招标却仍是认购不足,投资力度未达到政府预期。

招标结果不及预期

数据显示,2017年至今,德国陆上风电的新增装机容量呈逐年递减态势。2017年,德国陆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超过5吉瓦,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锐减至1.4吉瓦。同时,在2020年里,德国政府对总计装机达3.86吉瓦的陆上风电项目进行招标,但最终仅成功确定了2.672吉瓦的项目。

今年5月,德国政府以“大概率投标不足”为由,将最新一期陆上风电招标原定1.5吉瓦的招标容量,下调至1.243吉瓦。然而,即便如此,投标总量也未达到预期,最终认购量更是只有1.1吉瓦。

根据德国联邦电力机构发布的数据,在此轮招标中,德国政府总计收到了127个投标。值得注意的是,加权计算结果显示,此次招标的平均电价为5.91美分/千瓦时,与数月前的上一轮招标平均电价相比略有下降。

不过,尽管这一轮的招标结果不尽如人意,德国风能协会主席Hermann Albers却表示:“与此前招标相比,这次德国陆上风电招标几乎达成目标,足以证明业界对德国风电行业的支持。”但在他看来,为确保下次招标能够“足额认购”,德国政府应该为陆上风电行业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用地审批矛盾凸显

业内普遍认为,近年来,德国陆上风电扩张始终严重受阻,与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社会舆论压力高等不利因素多有很大关系。

土地批复困难、审批程序冗长成为饱受诟病的突出矛盾。欧洲资讯网站Euractiv报道称,德国风能协会曾多次呼吁政府提高风电长期发展目标,将2%的国土面积用于开发陆上风电,同时应减少不必要的流程,简化项目许可程序。

德国风电行业机构曾发布调查报告称,遭遇许可审批困难的公司很少再参与新的风电招标,因为一旦参与新的招标,原先项目未获得批准,相关公司很可能因为违反合同条例而被罚款。同时,调查也显示,军事行动以及民航系统等因素也成为了德国风电项目屡屡受阻的一大原因。

另外,在德国风能协会看来,“不友好”的舆论环境也是打压风电企业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德国自然保护组织以及气候变暖否定论者联合起来,向风电行业施压。德国自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NABU在过去10年里甚至将45个风电项目诉至法院,给德国风电开发商出了许多难题。

气候目标恐难实现

今年6月,多家外媒援引一份德国政府的文件称,德国拟提高2030年前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其中,陆上风电装机目标从71吉瓦,提升至95吉瓦。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德国陆上风电装机总量约为54.4吉瓦。业界普遍认为,面对更高的目标,德国陆上风电显得“后劲不足”。

据德国行业机构预测,如果要达成能源转型目标,德国每年需新增陆上风电装机5吉瓦左右。但2019年,德国仅新增陆上风电装机1吉瓦,2020年新增1.5吉瓦。有测算认为,即使2021年德国政府发布的陆上风电招标实现“全额认购”,新增装机也只能达到2.7吉瓦,仍远低于行业目标。

“要达成德国气候以及能源转型目标,德国政府需要给出更多的陆上风电招标份额,也需要尽快让企业实现全额认购。” Hermann Albers称。

今年5月,德国内阁又宣布,将修改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到2030年实现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65%,甚至高于欧盟制定的55%减排目标。

然而,在业内看来,即便是欧盟制定的减排目标,德国可能也难以达到。德国智库机构Agora Energiewende计算认为,按照目前德国制定的减排计划,仅能完成目标减排量的1/3,远不足以完成气候目标。

在业内看来,德国要实现2030年的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包括陆上风电在内的相关领域需要再迈出一大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