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电影人”放映30年:见证基层光影变迁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19-10-05 22:14:56





中新网绍兴10月4日电(项菁)从8.75毫米电影胶片机、16毫米电影胶片机至数码放映机,从“众星捧月”到“无人问津”再至“热情回涨”,中国乡村露天电影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与变迁。

  在农村放映电影是一种服务基层民众的文化娱乐活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诸多农村启动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也由此诞生了一批批见证基层光影变迁的“乡村电影人”。

图为钱善恩所在的长乐电影队1994年被评为浙江省电影发行放映先进单位。受访者供图
图为钱善恩所在的长乐电影队1994年被评为浙江省电影发行放映先进单位。受访者供图

  65岁的浙江绍兴嵊州钱善恩就是其一。看着村子露天电影长大的他,参军退伍后,1989年成为了该镇唯一一位电影放映员,在每个不下雨的晚上为26个村庄放电影。

  “一台胶片机、一块幕布,些许板凳、人山人海,就是20世纪70、80年代,我们乡镇农村的实景了。”钱善恩回想起曾经的“万人空巷”欣然道,“那时候的放映员职业很风光,每个村的人都等着我到村里放影片。”

  “露天电影的确是一段抹不去的珍贵记忆。”在农村长大的62岁孙惠灿回忆,那时候,村里人除了白天务农,晚上娱乐活动并不多,所以大家都非常期待晚上的电影,“《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影片都是一遍又一遍放的,大家百看不厌。”

  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电视、网络等日益兴起,露天电影渐渐步入“无人问津”的低迷期。

  “农村发展后,村民们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载体,相比电影,大家更愿意宅在家里看电视,也导致乡村露天电影受众生态的变化。”钱善恩谈及,看着看电影的人寥寥无几,他内心也是百般滋味,“那时我就想,只要有人看,我还是要坚持放下去。”

图为近日绍兴播放的露天电影。 孙晶 摄
图为近日绍兴播放的露天电影。 孙晶 摄

  而后,中国积极推进实施农村电影工程,也让钱善恩更加坚定了信念。比如为满足基层文化需求,1998年提出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2007年起,又以发放补贴的方式重点支持乡村电影放映,电影节目单也进行了更新。

  换上数码放映机、放映全新电影片,近十多年来,钱善恩持续不断地奔赴各个乡村放电影,“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男女老少又从家里‘走出来’了,可以明显看到大家对看露天电影的热情开始回涨。”

  他进一步解释,过去,《闪闪的红星》这类电影比较受老百姓欢迎,现在主要放《建国大业》《红海行动》等时下热门电影,节目单的更新也助力吸引了不少年轻受众,“今年国庆节晚上,我就给村民们放了《建国大业》。也因为恰逢时宜,所以来看电影的人特别多,我心里也高兴。”

  在老放映员的放电影生涯里,既经历了放映机这一“硬件”之变,也见证了放映电影类型的“软件”之变,更亲眼目睹了乡村电影群体由“热闹”到“冷清”直至“回暖”这一“微笑曲线”。而他这30年放映数万场电影背后,既是对自己“电影梦”的坚守,也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巨变的一个缩影。

  “30年来,在踏入各个村子放电影时,我也看到农村建设、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钱善恩认为,乡村电影就是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的一个鲜活载体,不仅促进邻里乡亲重新聚集一起,还便捷了农村人不方便到电影院看电影又有影视文化需求的现状。

  与钱善恩想法契合的是,2019年2月,国家18个部门又联合印发《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其中就指出要加强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统筹管理,实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