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西方可能失去对中国的了解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20-09-27 11:22:24





美国《外交政策》网站9月23日文章,原题:随着脱钩的加剧,西方有可能失去对中国的了解 美国前副助理国务卿苏珊·谢克上世纪60年代曾在大学学习中文,她当时形容中国“像月亮一样遥远”。1971年,在尼克松总统与中国领导人会面之前,谢克作为在香港的美国博士生代表团的一员,有机会首次访问中国。

当谢克后来进入美国国务院时,对中国社会的接触可能使她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国领导人所接受的决策模式。

自1971年以来,世界发生了大变化,美中关系如今处于几十年来最低点。今年7月,美国司法部长巴尔指责苹果和迪士尼等美国企业向中国“叩头”。他还暗示,在中国日益咄咄逼人的情况下,脱钩可能是保护美国利益的唯一方案。目前,经济脱钩得到了很多关注,但学术脱钩的破坏性影响却鲜有人注意。事实上,在《外交政策》8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悉尼大学学者)巴博内斯就主张西方大学切断与中国的关系。

但是,主张中西方之间更广泛的学术脱钩可能是危险的,也会适得其反。如果众多西方大学终止与中国的研究合作,对中国学生进一步限制,中国政府很可能会报复,取消许多西方学术交流和留学项目。

在最坏的情况下,学术脱钩有可能造成西方失去一代政策制定者和分析家,他们由于缺乏语言和文化专业知识,无法完全成为中国专家。未来的苏珊·谢克只能在台湾和新加坡,无法在中国大陆(甚至香港)学习,也无法发挥他们作为中国专家的全部潜力。

巴博内斯主张通过进一步减少中国学生流向西方,终止研究合作关系,来实现更多的学术脱钩。特朗普政府已就此展开讨论。

这些行动可能会威胁到美国及其盟友的安全,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中文是中国的主要防线。美国国务院认为中文是一种“超难语言”。要想阅读并完全理解一篇中文报纸文章,往往需要多年的专注学习,更不用说看中文学术期刊或论文了。最重要的是,未来几年,西方政府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具备中文能力的政策制定者和情报分析人员,尤其是在大国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

第二,在中国生活还能获得对中国态度、文化的宝贵见解。密歇根州立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生亚当·格林姆认为,“如果你生活在中国,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打交道。无论是在公安局登记,还是与其他官方机构打交道,除非你亲身体验,否则你无法完全理解中国政府是如何运作的。”(作者为美国国土安全部反恐与威胁预防政策办公室分析师Jimmy Zhang,乔恒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