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中华黄河故事|大禹古渡与治水精神


来源: 运城侨联   时间:2022-08-05 08:08:04





大禹渡又名神柏峪,据史料记载和当地传说,公元前2100年前后,黄河流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大禹受舜之命率众治水,踏勘水势来到此处,在这里栽下一棵柏树作为确定高山大川观察水势的标志,在柏树下得到圣水观音点化,悟得“疏而导之”的治水良策,遂把治水大军屯驻在这里,由此乘舟上凿龙门,下开三门,连续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无暇一顾,终取得治水成功。后人敬仰大禹,就把大禹受神灵点化治水大军乘舟出发之地称为“大禹渡”,大禹亲自栽种作为标志的大柏树,称为“神柏”。

大禹渡扬水工程位于山西省最南端的芮城县,是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引黄高灌工程,属国家大型灌区。灌区控制灌溉面积54.62万亩,占芮城县水浇地面积的70%以上,受益范围9个乡镇28.6万人。工程始建于1970年,1974年10月首期工程竣工上水。工程分6级14站布局,总地形扬程346米,总装机72台,装机总容量5.59万千瓦,设计总取水流量16.3立方米每秒,是国家大型泵站。

◆底蕴深厚的大禹文化◆

大禹渡名字的由来,与历史上大禹治水的故事息息相关。相传远古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舜帝任用禹去平息水害。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勘测地形,“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在大禹渡悟得“疏而导之”的治水良策,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害,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安心农业生产。几千年后,水利建设者在这里修建了扬水工程,引水上塬,灌溉农田,使昔日的荒坡土岭变成一片绿洲,千年古渡也焕发了新生机。

◆旱魃为虐的建设背景◆

芮城县十年九旱,一首“住在黄河沿,吃水比油难,滔滔水东流,干旱使人愁”的《盼水谣》,倾诉了百姓对水的渴望。20世纪70年代,在相传大禹治水之处的神柏峪,芮城人民劈崖建站,运石填坡,擂响了向黄河要水、引水上高塬的战鼓。在当时施工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物资匮乏的时期,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引水上塬,建成了芮城农业的翻身工程、致富工程,结束了芮城人民祖祖辈辈“水在塬下流,吃水贵如油”的历史。

◆代代相传的治水精神◆

当时,没有大型施工机械,没有交通运输工具,工地建设所需的水泥和钢材缺乏。工地的每一方沙土、每一方石料,都是建设者们用小平车推、用人抬、用肩扛出来的。全县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总动员,从25里外的中条山采运石头到工地。工程建设者们吃住在简易工棚、窑洞里,尽管施工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英雄的黄河儿女以大无畏的豪情斗志和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办法想尽办法,用土办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工程难题。

枢纽工程设计先进,规模宏大,以三个显著特点而著称:一是一级站采用移动式泵车抽水,解决了水源站位于三门峡库区内水位变化大的问题;二是设立两厢沉沙池,科学地解决了黄河泥沙含量大的问题;三是二级站单级扬高193.2米,突破了当时一次扬高不过百米的极限。三大技术创新开了当时水利先河,堪称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史上的杰作。

◆生态优美的绿洲泵站◆

大禹渡枢纽泵站工程建成投运以来,始终坚持以水为业、水利为民的指导思想,在做好工程管理提水灌溉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同步建设,大力开展荒坡绿化和环境美化,着力打造绿洲泵站、旅游泵站、生态泵站。

数十年来,大禹渡枢纽泵站工程管理部门秉承“一座泵站就是一座绿洲”“一条渠道就是一道亮丽风景线”的绿化理念,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山坡植树绿化不停步,组织干部职工通过自建苗木基地、自育绿化苗木,并结合地形特点和地质要求,宜树栽树,宜花种花,宜草种草,形成了树木成林、花草相映的多品种并存的植被结构,使500余公顷荒坡达到了全绿化、全覆盖,变成树木成荫、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生态泵站、绿洲泵站和森林氧吧、旅游胜地,成为水利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教材。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古渡风光秀。工程建站50余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大禹传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使大禹渡扬水工程实现了蝶蛹之变,成为我国水利行业一颗璀璨的明珠。(晋水发)

来源:运城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