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 —如你所愿


来源: 光明日报   时间:2022-08-27 17:06:01





         夏日,我同一众文友行走在河东大地上。据说,我们所去的7月中旬,正赶上几天难得的清凉时节,细雨蒙蒙或微风吹拂,与我印象中的晋南的确大不相同。

        作为晋人,我所生长的晋西北与运城所处的晋南,其实长期以来在地理交通上相隔甚远,文化习俗也是大相径庭。其后多年在省会太原工作生活,对晋地南北之自然条件、文化习俗、人情世故有了更多观察、比较的机会。这些话题似乎永远也说不完,它们本身就是世俗烟火中的一部分。

      今天,时隔20年再次来到河东大地,那些丰富的历史遗存真的值得再次深入观赏,而我不由得会在观察中体味这里正在发生的变化,希望读出这片土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飞跃。无论如何,运城是山西综合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看山西人的精神面貌,看山西未来的发展潜力,运城不但具有代表性,而且具有领先地位。

         旧地重游,我在亲切中也引发出一些思考。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又呈现出无尽的新貌。在运城,只要开始列数过往,几百年、上千年、几千年,都会打开一个没有办法穷尽的话题。而且你会有一种感受,这里遇到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对此十分擅长,更为之骄傲。是的,102处的国家级文物本身就是证据,无处不在的历史遗存,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丰富活跃的民间文化,无不让这片土地彰显出深厚的文脉,充满无穷的活力。但我同时又无法克制地这样认为:我们为历史骄傲,但不应迷失在历史的星光闪耀里。

        可以说,同深厚博大的人文历史一样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今天的运城,是一片改革和建设的热土。这里的人们怀着奋斗的热情,创造的激情,努力地工作着,拼搏着——是的,拼搏,你完全可以感受到一种奋进的欲求,一种追求更高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实现更高理想的愿望。这种愿望和追求汇聚在当代运城人身上,这是最为宝贵的,也是新时代山西最迫切需要的精神状态。

 

       龙门:千年一跃的传奇

       黄河沿晋陕峡谷一路下行,从河津进入运城。河津也是黄河冲出峡谷,走向宽阔、坦荡的起点。黄河因此在这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龙门以北是地势狭窄、两峰并峙造成的湍急、凶险,一出龙门,则平坦、开阔,容姿也温和、平静很多。婉约与豪放就在此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乘船从龙门上行,不到半小时即可抵达黄河最窄处石门,这里的河床距离只有38米,由远及近,却并不给人压迫之感,反而更为黄河的奔流之速、两岸峭立的石壁、头顶白云的浮动三者造成的独特视觉感观深深地吸引,静谧中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推动着周围的世界,那是一种大自然的伟力,让人无法摆脱对它的神往和想象。

       龙门是自然景观,黄河从此流经了不知多少个百万年,从黎明到黄昏的每一天,从盛夏到寒冬的每一年,从地老天荒到龙腾虎跃,所有改变只是造成不同的景观,一切都不会让黄河停止它奔流到海的脚步。也许正是因为大自然的造化太过神奇,几千年来与龙门相关的传说、故事从未间断,流传甚广。神话传说如鲤鱼跃龙门尽人皆知,半人半神的故事如大禹治水深入人心,龙门本身就还有一个名字叫作禹门,或禹门口、禹门关。如果登上位于河津一侧的大梯子崖,北望石门,南眺龙门,对于黄河的认识一定会有一种格外的升华的感觉,体会到一种难得的悟觉。

       我们没有办法推测大禹究竟在龙门如何大动干戈,但我们可以亲见当代龙门人的奋斗与拼搏。河津市龙门村是黄河岸边的一个乡村,它因龙门而得名。而当代龙门村人也的确配得上这个荣耀之名。这里是河津也是整个运城地区最为富裕、经济发展最好的乡镇。大禹精神在当代龙门人身上得到弘扬。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和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富庶,无不为自己生活在龙门这一胜景之地而自豪。行走在龙门景区,沿岸的景观正在重新打造中。表现现代革命历史的人物雕像及纪念碑依次矗立,一条沿岸修建的木栈道正在铺设,地老天荒之上势必会展现一种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以强大的工业作为基础,这些蓝图一定能够实现,唯愿这些新造的景观给人们带来的是对历史的了解,是游览的便利,且一定要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对于在自然景观上做添加动作是否应该和必要,历来都存在意见分歧。如果大禹真的在龙门上历经十三年劈山通河,造福万民,那么另一方面,从他那时起,人们已经对自然动了手脚,早不再是原貌了。今天来到龙门,赫然在目的已经不是河两岸的石壁,而是架设在其上面的大铁桥,它才是横在黄河之上的巨龙。这是现代交通之需,是龙门必须要接受的改变。

        遥想千年之前晃动的浮桥,甚至包括壶口瀑布处旱地行船的奇观,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在获得便利的同时,肯定也会少了许多古人曾经的景观鉴赏机会。这是矛盾,是对是错只能任人评说。不但是龙门,石门之上如今也架起一座桥梁,那同样是一条铁路桥。诗人、旅行家肯定会有不同看法,但社会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唯有希望,那人造的实物,无论造型还是色彩,与自然之间能最大限度地融合。

       龙门村这个黄河岸边的乡村,如今拥有3000多人口,每年依然能吸纳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来这里工作和生活。这可能比“无忧无虑,真是田家乐”的传统景观还要重要。龙门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努力保护良好生态,打造宜居适游的环境。这种融传统和现代于一体的发展之路,或许才是我们最想要看到的吧。

       河津是运城矿产资源最丰富、工业基础最好的县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河津就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城市。事实上,即使在河东地区,河津都是人文底蕴深厚、文化名人辈出的地方。仅仅说出司马迁、王勃、薛仁贵这三个名字,就足以让人惊诧。当然,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王勃的故里通化镇早已属于隔壁的万荣县,而司马迁的故里现在已被认定为是陕西韩城。

       用河津当地朋友的话说,只有薛仁贵是无可争议的河津人。这也是一种无奈。就说司马迁吧,一句“迁生龙门”,几乎是为后世留下一个大迷局。晋陕峡谷让秦晋两地隔河相望,这种相邻相隔的历史演变中,发生过很多故事。秦晋之好是大势,但也时有一些属于地域文化方面的争执。韩城有司马迁墓,有一个叫徐村的村子被认为是司马迁的故里。我二十多年前曾经到访过那里。村子里的冯、同二姓,据说就是司马二字拆分后各自添加笔画形成的姓氏。两姓人视对方为自己的宗亲。

        而在河津一面呢,从前也是有过司马迁墓的,而且本来有碑为证,后被黄河水淹没从而失踪了。河津的西辛封村,至今生活着很多姓司马的村民,他们世世代代坚信自己就是司马迁的后代。直至清光绪年间的《河津县志》,在人物类里,司马迁及其父司马谈都位列其中,被河津人视为本地最大的文化骄傲。龙门本来就是跨越晋陕两岸的,谁都有资格说自己是龙门的正宗,河津这边至今保留的龙门村名,就如同韩城那边留有司马迁墓一样,都是乡贤们坚称司马迁属于自己这一侧的铁证。其实,司马迁究竟生于何处,祖上又从何而来,这恐怕从来都是各执一词的吧。陷入这样的无休止论争实无必要。

       如今的河津城,一座九龙塔矗立在河津市的制高点上,每到夜幕降临,九龙塔的灯光秀就会吸引众多游人、市民至此观赏。在灯光闪烁和音乐伴奏中,游人不由赞叹于河津的自然胜景、人文历史以及当代的创造成就。置身其中,我对新造的塔和灯光效果充满好感。传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不是要人们抱残守缺,不是躺在往日的辉煌上面悠然自得,不是津津乐道于曾经阔过,而是要以当代人的眼光,当代人的抱负,面向未来的姿态,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此而言,与其是争执一两位千年之前的名人究竟属于哪一个地方,不如学学先贤们的精神,做好眼前的事情,创造美好的未来。站在九龙公园的高台上,环视灯光璀璨的河津市区,让人心生感慨,更感振奋。只有拥有美好的现实,为更加美好的未来去拼搏努力,只有投入创造历史的进程当中,才能真正拥有过往的历史。

       后土祠:两河交汇处的生生不息

在山西,万荣可能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这里是黄河与汾河的交汇处,山西的母亲河汾河就是从这里汇入黄河,汇入奔流到海的进程中。两河交汇,必是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事实也果真是,位于荣河镇汾阴脽上的后土祠,是具有4000年历史的祭祀之地。立于后土祠的秋风楼更是名满天下。2000年前,汉武帝刘彻在汾河之上泛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秋风辞》。

        汉武帝写不写《秋风辞》,秋风楼依然在那里,但是,“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感叹,那种沧桑和浑厚可以说穿越千年,激荡起多少人的哀与乐。秋风楼因为文学与帝王的双重影响力而声名远播。今天所见的秋风楼,位置和造型早已不是汉武帝时的情形。我记得20多年前来此参观时,当地朋友就曾介绍过,秋风楼本在黄河与汾河的交汇处,由于洪水的侵袭,秋风楼经过了六七次重修,冲毁再建,以此往复。现今的秋风楼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位置已离开两河交汇处数公里,并置于后土祠内,成为后土祠的重要景观之一。登楼而上,可见每一层都有石碑,同刻一首《秋风辞》。极目远眺,确有“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慨。

       后土祠位于自轩辕时始设的祭地,从尧舜二帝再到夏商周,这里是历代皇家祭祀大地之神的神圣之所。后土祠是在原来的祭地之上修建的,建造时间正是汉武帝在位之时。它同样历经了多次洪水冲垮,一再重建,为的是保留这深重的文化密码。从轩辕时的扫地坛到后土祠,再到北京的天坛地坛,历代帝王对土地的敬畏,对大地之神的敬仰可见一斑。

       万荣是一个传统农业县。这种传统之深,让你感觉到即使是故地重游,观察人们的谈吐、趣味,人们的衣着、饮食,仿佛依然置身在昨天的氛围中。万荣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标志的地方。万荣笑话应当是其里走得最远、影响日见其大的地域文化符号。我曾经到访过万荣笑话的发祥地谢村。四池八井十二巷,说明这不是个一般的小村落。村子的中心广场上有一株“柳槐树”,它是槐树,却长着柳叶,据说就象征着这里的一切都非同凡响。万荣笑话的精髓始终贯穿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一股精气神,书面点说是固执、执拗,当地人把这种气质称作“ZENG”(四声),如何写却历来都说法不一。目前出版的万荣笑话图书,都用“万荣72ZENG”来书写。我记得曾读过一本当代版的《万荣县志》,里边把万荣笑话凝聚的这种耿直与执着,称为“咬定青山不放松”。也是一个很好的阐释。

        万荣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方,历史上涌现过众多文化名人。今天的万荣,亟待一次现代化的提速,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万荣的地域文化丰富多样,充满欢乐,但这里的人们同时也需要走出一方天地,眺望更远的地方,扩大视野,更新观念,以新的姿态和热情建设家乡。万荣的李家大院我这次是第一次参观,其阔大,其舒朗,其建筑风格的中西合璧,堪称壮观。李家大院的主人是曾经留学英国,并与欧人联姻后回家乡安居的。这个故事本身就代表了一百年前万荣人高远志向。在秋风楼东西走向的通道里,东面门洞的上面刻有“瞻鲁”,西边门洞上则对应着“望岳”一语。古时万荣人尚且有此眼光与胸怀,今人则更应高远才对。我们的先人尽管生活在农耕时代,却有着心系天下的传统。同在河东,同在黄河之滨的鹳雀楼上,王之涣一定是登高望远,心情难以平复,于是才会有这样的感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就是一种希望看到更多、看得更远的欲求表达。“白日依山尽”固然是眼前所见,“黄河入海流”其实已是想象了,在山西永济是不可能看到渤海的。即使再上更多层楼,想要穷尽“千里目”,几乎也是不可能的。但人要有这样的志向,要有这样的胸怀。万荣这片热情的土地,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板枣文化·“青铜”制造

       第一次来到稷山。稷山相传是后稷神农氏教民稼穑的地方,稷山之名因此而得。这也注定了它与农业、农村、农民不可分割的恒久联系。稷山的标志性符号是红枣,当地人称之为板枣。山西是红枣的盛产地,而稷山板枣又是其中的第一品牌。它的特点是皮薄、肉厚、核小。稷山板枣的种植历史已达两千年以上。这两千年的概念是,自汉代以来的枣树至今仍然存活,不仅还能结枣,而且可摘可食。自汉而下,唐宋元明清,历代枣树同在一园,共结果实。千年共食一颗枣,这不是传说,也不是奇观,而是伸手可得的惊喜。在枣林里,我们有机会观看了由枣农表演的打井、提水、浇灌的情景演出。不以文艺的标准要求,只感受那种热烈的氛围,表演者脸上的表情、手上的动作,就可以欣赏到劳动之美,田园之景。当地正在尽力打造红枣文化品牌,建起了规模宏大的红枣文化博物馆。其中既有关于红枣的科普知识,也有中国红枣的种植历史及地理分布,更有稷山板枣的详细介绍与展示。     

        红枣之于中国,可谓根深蒂固。从专业的研究角度讲,红枣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起源于中国,另一种是多头起源说。总之都离不开中国。红枣的英文名字也很奇特,叫作“Chinese jujube”或“Chinese date”,中国元素不可剥离。而且从中国种植红枣的历史讲,其最早的种植地正是黄河中下游。稷山板枣,可谓是正宗的中国枣。

        红枣中孕育着不屈和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自大禹以来,就凝结在中国人所认可的英雄人物的身上。我曾经研究过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野草》的开篇叫作《秋夜》,第一句是这样写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个关于枣树的陈述句震惊了很多人,近百年而热议不止。而根据有关记载可知,百年前的北京城,枣树似乎是最常见的树种,至少是最常见的结果实的树种。从气候、土壤、水文等条件而言,枣树的顽强的生长力,可能是人们选择它来种植的重要原因。鲁迅的寓所其实是个规模不大的院落,《秋夜》里描写的两株枣树位于“墙外”,是别人家的,据记载,鲁迅自己小小院落里,同样也种着两棵枣树。

        红枣是北方植物,山西之外,山东、河南,以及新疆,都有驰名的红枣品牌。人们各取所需,选择的口味可以有多种。不过,来到稷山,方知穿越千年的枣树可以并列生长,而且都努力地结出红硕的果实,奉献给所需要的人们。这可真是对红枣亘古不变的精神最好的诠释。稷山也在全力打造板枣文化,提炼板枣精神,加强科学种植,摸索市场规律。访客到此,不但可以漫游枣林,与千年枣树合影,并且可以认领枣树,独享枣树开花结果的乐趣,感受板枣收获的喜悦。

        离开稷山,下一站是夏县。夏县是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夏朝国都所在地,夏县因此得名。这里同样是人文荟萃之地。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一是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一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司马温公祠是一处保存十分完好的胜景,内中不但有司马光父子、兄弟的墓地,更有号称中华第一碑的奇特景观。号称“中华第一碑”的原因之一是碑体的确硕大,通身超过8米之多,即使截成四节摆放,也如一面墙一样十分宽大。更重要的,此碑乃宋哲宗题额“忠精粹德之碑”,碑文则是与司马光同朝的苏东坡所撰,珍贵之极,堪当用一层楼来专放。我20多年前至此一游时,这里确也像个私家祠堂,古朴的建筑群落在乡间安置。如今再来访问,古朴的味道没变,但周围的环境却完全不是当年模样,大树参天,郁郁葱葱,芳草萋萋,野花盛开,真让人有一种美不胜收的愉悦。     

         在夏县人心目中,鸣条岗是个吉祥之地。这条横亘于县西的丘陵地带,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发生过众多历史事件。今天的鸣条岗,则是夏县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在夏县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大都坐落在这一区域内。我特别感到欣喜的是,之前时常从艺术家韩美林、吴为山那里听说的专做青铜艺术品的卫恩科先生,得以在此次访问时相见。同行的文友们一路看来、听来,无不惊讶,那么多精美的青铜国礼,那么精美的大师雕塑作品,那么多熟悉的城市地标性雕塑,原来都是在山西夏县这么一个居于乡村的企业制造的。因为大家都是来自文艺界的,看到近二十年来许多国家级文艺大奖的奖杯,同样都是夏县制造,更是惊叹不已。这样的制造之所以能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与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肯定有着内在的联系,同时也与当代夏县人矢志不移的努力、勇于创造的意志、不断开拓的进取、广泛交流的热情有着必然联系。从这些人身上,我听到的都是充满自豪、自信的表达,看到的都是前程似锦的景象。我想,悠久灿烂的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星光耀眼的人物,这些既是我们文化上的骄傲,更应成为当代人前行的动力。只有胸怀远大,眼光向前,朝着未来的目标去扎实努力地奋斗拼搏,历史的底色才会在当代发散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运城人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也在这条道路上稳中求进。有着数千年辉煌历史的河东大地,正在开放着面向未来的希望之花。

(作者:阎晶明,系中国作协副主席)

原载光明日报2022-08-26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