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带一路”倡议促发展,六年建筑教育共同体谱新篇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23-11-23 17:22:59





   11月15日-17日,“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2023年会议暨展览在印度尼西亚泗水理工学院举行。
      印尼公共工程与住房部部长巴苏基(Mochamad Basuki Hadimoeljono)为大会发来特别致辞,印尼新国都基础设施建设执行局主席达尼斯(Danis Hidayat Sumadilaga)、中国驻泗水总领事徐永、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教育文化参赞李健(Yudil Chatim)参会并致辞。本次会议以“‘一带一路’十周年:面向未来的建筑类大学合作与创新”为主题,由预备会、联盟大会、“智慧城市”管理教育科技创新展览、联盟成员校际协议签约仪式及若干场双边活动组成。来自国内外30余所高校和机构的代表百余人线上线下齐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地点印度尼西亚,共同总结“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成果,谋划未来建筑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行动方向,推动更高层次的多边和双边合作。作为联盟主席,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玉率团出席并主持相关会议及交流活动。

印尼新国都基础设施建设执行局主席达尼斯
 
      17日上午,联盟大会召开。印尼新国都基础设施建设执行局主席达尼斯(Danis Hidayat Sumadilaga)宣读了印尼公共工程与住房部部长巴苏基(Mochamad Basuki Hadimoeljono)发来的致辞,巴苏基在致辞中表示建筑和城市规划教育及能力建设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各方未来应着重培养具有专业审美知识、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确保将最新技术创新融入城市发展。他强调,希望借助联盟平台,各国高校和企业发挥协作精神,有效提升联盟成员单位建筑师、规划师和城市规划师的能力建设和合作水平。通过分享经验、知识和最新的创新成果,制定更全面、更有效、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建筑和城市规划发展面临的全球性挑战。

中国驻泗水总领事徐永
 
      中国驻泗水总领事徐永在致辞中着重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和各方合作伙伴在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相关情况,他表示,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征程上,希望“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广大成员继续精诚合作,加强深度交流,积极培养更多建筑类创新型的优秀人才,共同谱写“一带一路”下一个黄金十年的美好篇章。

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教育文化参赞李健
 
      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教育文化参赞李健(Yudil Chatim)指出,联盟超越了地理和地区边界,为各国学术合作创造了空间。联盟的存在深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教育合作,增强了各国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尊重和理解。他相信,联盟将促进中印建筑类高校合作走深走实,联盟自身发展也将指引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联盟主席、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玉
 
      联盟主席、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玉代表联盟向参加会议及活动的校长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泗水理工学院为大会组织所付出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他讲到,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和中国与印尼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大家相聚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倡之地——印尼,共同见证联盟发展由最初的“愿景图”转为“实景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建筑教育共同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他强调,联盟始终秉承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建筑类大学交流合作的初心使命,着重从完善对话沟通机制,优化成员组织结构;打造资源互通平台,助力深入交流融合;健全交流活动机制,服务人才培养建设;整合平台优质资源,引领科技协同创新四个方面开展务实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联盟的专业性、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2024年是联盟工作第二个五年的深化之年,联盟将持续加快健全长效的管理机制、合适的运行机制及系统的保障机制,促进联盟持续资源共享、机制共通、成果共用,搭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多元化平台。积极探索创新型国际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与知名国内外龙头企业组建产学研联盟共同体,搭建国际化人才协同创新培养平台,通过开展暑期学校、国际大学生竞赛、暑校共享计划、青年学者论坛等项目和活动,践行“以师生为中心”发展理念,推动国际创新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深度整合成员学科优势,大力推动联盟内教育科研合作,做深做实“一带一路”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创新中心及古建筑安全与节能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通过搭建科教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组织国际合作交流品牌活动、协助申报国际科研项目,有效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重点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科技合作和人文交流。

2023年联盟会议暨展览执行主席印尼泗水理工学院校长艾沙里
 
      2023年联盟会议暨展览执行主席、印尼泗水理工学院校长艾沙里(Mochamad Ashari)表示,泗水理工学院是联盟第一个印度尼西亚成员单位,很荣幸能够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主办本次联盟会议暨展览,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一起探讨联盟在引领创新教育和服务建筑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共商未来发展大计。未来,泗水理工学院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联盟成员开展合作,助力高校、政府、企业、产业间的协同发展。
      会上,安徽建筑大学副校长闵杰、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校长翁维素、山东建筑大学校长于德湖、天津城建大学副校长王中良分别以《融合发展,协同创新,提升“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共建成效》《携手同行,推进建筑科技高质量发展》《发挥土木建筑学科优势,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十周年 共建共赢谱新篇》为题目进行主旨发言。
      此外,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校长尤芳达(Ewe Hong Tat)、波黑莫斯塔尔大学校长托米奇(Zoran Tomić)、俄罗斯莫斯科理工大学梁赞分校校长谢尔盖耶维奇(Yemets Valery Sergeevich)、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俄罗斯国家公路公司第一副主席伊戈尔(Igor Koval)以视频形式参会并致辞。
      联盟新成员签约仪式在大会上进行。今年,7所高水平大学及3个企业加入联盟,分别是北京科技大学、印度尼西亚塔鲁玛迦大学、俄罗斯彼尔姆国家研究型理工大学、印度尼西亚乌达雅纳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河南城建学院、北京城市学院、中国丝路集团有限公司、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俄罗斯国家公路公司;联盟成员由去年的28个国家74所院校增至84所院校及企业。联盟首次吸纳企业成员,持续推进构筑开放式发展平台,打造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

交旗仪式

 
      参会代表一致同意,天津城建大学将承办2024联盟会议。在交旗仪式上,天津城建大学副校长王中良诚挚向各成员单位发出邀请,期待明年再次在魅力天津会面,与联盟成员共同探索创新型国际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教育科研合作,打响国际教育品牌,筑牢“一带一路”建筑教育共同体。

智慧城市管理教育科技创新展览
 
      17日下午,12所联盟成员高校联合举办智慧城市管理教育科技创新展览。通过文字介绍、视频宣传、展位交流等方式,全面展示各校在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办学特色、优势学科最新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理念、实践成果。此外,来自泗水大学、泗水国立大学、马甸印尼教师协会大学、纳德拉图尔·乌拉玛·西多阿尔霍大学、加里曼丹理工学院、瑟门国际大学、哈亚姆·乌鲁克·佩巴纳斯大学、三宝垄大学、玛琅国立工学院、恒丰大学、玛琅国立大学等10余所印尼当地高校现场参与交流。

 
     16日上午,联盟举行2023年会议预备会。联盟主席、我校校长张大玉作2023年工作总结并提出2024年工作计划。参会代表就联盟下一步发展建设和明年工作计划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并审议通过10个联盟新成员。   
  会议期间,北京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河南城建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城市学院等6所国内成员高校分别与泗水理工学院签署校际合作协议,深入推动成员高校间多元互动及务实合作。参会代表与泗水市公共住房和安置区及土地委员会、泗水市水资源和公共工程委员会、泗水理工土木规划与地质工程学院领导及学科负责人举行交流座谈,将共同推动在建设规划实施、各类标准制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专业人才培养培训、进行城市建筑遗产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等方面更加深入的合作。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过去一年,联盟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以各联盟成员高校为主体,组织联盟会议暨展览、国际大学生竞赛、暑校共享计划、暑期国际学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等品牌活动,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加深融合、增进合作、实现共赢,共同打造以专业类大学国际联盟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典范。
     面向未来,联盟将加强顶层设计,考虑活动的长效性、合作的机制性、发展的长远性,积极协助联盟成员大力拓展全球合作资源,共创发展机遇,共享合作成果,努力构建以政策为主导、校企为主体、行业深度参与的“一带一路”建筑教育共同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