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19-08-12 22:47:50





      粉墙黛瓦、江南流韵,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浙江美术馆,把西湖的自然景致与美术馆的人文韵味、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浓郁的时代气息,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从选址到确立建筑风格,都是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倡议确定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写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要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理念。

  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对历史文物的珍视、对古建筑的重视,贯穿他从政的整个历程。不论是对河北正定古城的保护,对福建福州市三坊七巷的修复、三明市万寿岩遗址的抢救,还是强调城市、乡村的规划建设要延续文脉、留住乡愁,都渗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满腔热爱、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担当。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守旧复古,回到过去。

  怎样才能既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同时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保持其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原则,成为我们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蕴含着继承发展、扬弃创新的思想方法,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是倡导者,更是践行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灵活运用古籍典章中的名言佳句,金声玉振,史鉴昭昭,树立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典范。

  谈利民,讲“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谈为政,讲“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谈立德,讲“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谈任贤,讲“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谈廉洁,讲“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等等。

  这些古为今用的解读,不仅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内涵,闻者无不觉得过瘾解渴、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特别是在国际场合阐明中国立场、中国主张时的旁征博引,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国虽大,好战必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德不孤,必有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既重温中国历史、讲述中国故事,又总结中国经验、凝练中国精神,与世界对话、发中国声音,鲜明展现了大国领袖的中国智慧、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今天,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站立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沃土,走自己的路,舞台无比广阔,底蕴无比深厚,定力无比强大。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