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19-10-05 10:16:46





1983年9月,北京景山学校向一直高度关心教育工作的邓小平同志致信汇报学校教育改革情况,并希望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词。不久,在那年的国庆节,邓小平同志欣然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教育的“三个面向”最重要的特征是其具有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导向性,为随后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吹响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号角。这份文件明确指出“为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

为了指导上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这份文件中,再一次强调要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将教育“三个面向”作为指导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2010年6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仍然强调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中的核心。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早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指出:新时代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将继续成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保障。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决定了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国家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这进一步点明了我们的教育要继续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尤其是在当前欧美“逆全球化”思潮泛滥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更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而服务。

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着眼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重要问题。以义务教育为例,其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要统筹推进课程教材、招生考试、质量评价、教学研究、办学活力、经费投入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努力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创造条件。再以“双一流”建设为例,既要有中国自信,又要有全球视野。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取得了巨大成就,有一批高校逐渐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但同时必须克服骄傲自满的情绪,依然要扩大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之,我们要从历史、时代和全局的高度重温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把“三个面向”精神融入教育改革发展事业中。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24日第2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