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保研成绩造假追踪:还有疑团待揭开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20-06-30 08:04:44





记者:吴晓颖、谢佼

近日,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陈玉钰保研成绩造假被曝光。校方迅速进行严肃查处,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了涉事人员处理结果。

父亲是大学老师,女儿是同校学生,篡改成绩的则是“师叔”。这一利用熟人圈关系,暗箱操作、近亲得利的现象,践踏了教育公平,引人深思。

将补考分数计入保研成绩

如无意外,再过3个月,陈玉钰就能如愿被保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研究生。

早在去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示的2020年拟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名单中,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2016级信息班的陈玉钰入选。然而,临入学前,她的推免生招录资格被取消。

今年6月初,这位女生被同学联名举报。她在大学期间所修21门工科基础必修课中,有多门课缓考补考。学校规定补考和缓考成绩在保研计算中只能算60分,而陈玉钰却是例外,以补考分数计入了保研成绩。学生们质疑这是公然造假,践踏规则。而后的官方调查结论,证实了这一点。

陈玉钰的一位同班同学告诉记者,去年学院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时,就发现她的成绩有问题。但同学们当时有顾虑,一来她是教职工子弟,二来大家忙着研究生备考,决定将“反击”延后。今年6月份,在办好离校手续后,茅以升学院的同学们决定“发声”。

陈玉钰是教职工子弟的说法,之后得到校方证实。父亲陈帆是硕导,母亲和红杰是博导,两人都是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师。

6月11日,西南交通大学成立专项工作组展开调查。6月12日晚,西南交通大学发布通告称,2016级学生陈玉钰在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成绩方面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决定取消陈玉钰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四门课程成绩计算错误?

一名普通大学生,想要在保研推免中修改成绩,岂非异想天开?真实成绩一查便知,如此瞒天过海,是如何避开审查的呢?

在调查一周后的深夜,西南交通大学再发通报披露:该校时任教务处教务科科长尹帮旭,私下接受同事陈帆请托,为其女在缓考和课程替代中违规操作,致使四门课程成绩计算错误。

在违规操作下,陈玉钰既参加了《工科数学分析 MI》《工科数学分析 MII》《概率论与随机过程》三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正考,又参加了这三门课程的缓考。在推免成绩计算中,这三门课以高分的缓考成绩替代了正考分数。

此外,陈玉钰在2016学年秋季学期选修《线性代数M》,课程成绩为62分。因分数过低,她于2018学年秋季学期又选修了《线性代数B》,成绩为82分。尹帮旭再次违规对上述两门课程进行课程替代。

通过这些操作,陈玉钰研究生推免主干课平均成绩由82.457分提高至85.029分,主干课成绩排名由班级第8名提高至第5名,从而达到其推免至更好学校的目的。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决定,尹帮旭违反工作纪律,滥用职权违规操作,免去其现任副处级领导职务,立即调离管理工作部门,给予其留党察看两年的党纪处分,由管理岗6级降为9级的降级处分。陈帆违反廉洁从业纪律,师德失范,给予其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记过的政纪处分,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陈玉钰被取消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并给予记过处分。

如此“近亲”怎么能公平公正

官方通报中,陈帆曾是尹帮旭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课老师,两人还师从同一博导。

记者搜索中国知网上收录的8篇尹帮旭的文章中,有6篇与陈玉钰父母联合署名。

或许正是这种校园“近亲”关系,让陈玉钰在求学路上顺风顺水。2016年,陈玉钰通过自主招生方式,进入西南交通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的“王牌”学院——茅以升学院。

受访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告诉记者,信息班共有23名学生,陈玉钰成绩并不突出,但大一就参加了照理只允许大三、大四学生或成绩优异学生参加的国家级项目。

还有同学反映,大二时,她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一篇被SCI收录的论文。在这篇SCI论文中,其父母均有署名。

校方公布处理结果后,部分公众认为一碗水没有端平,起不到震慑作用。根据《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被认定为考试作弊及考试严重作弊者,分别给予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的处分。

“违规补考、推免改分,这种监守自盗、徇私舞弊的暗箱操作行为,难道不是作弊?”茅以升学院一位学生质问:陈玉钰仅被“记过处分”“取消推免资格”,对考试作弊被开除的同学来说,是否公平?

校方通报中提到,对陈玉钰的处分依据《西南交通大学关于推荐2020届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和《西南交通大学学生纪律处分规定》。

记者查到,《西南交通大学学生纪律处分规定》第十八条规定:在评奖、评优、资助、竞赛、就业等工作中弄虚作假的,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以上处分。

随着事件细节不断公开,新增疑点也引发热议。记者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天眼查、西南交通大学招投标公示中查询到,“陈帆”“尹帮旭”的名字曾出现在同一家公司的股东名单上。南京优榜图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名字是“和红杰”,股东为“陈帆”,这家公司成功获得西南交通大学的两个招投标项目中,其中一个项目的评委名单中有“尹帮旭”。

西南交通大学相关人员向记者表示,学校会根据舆论反映的问题展开进一步调查,目前对陈玉钰父母是否开办公司并不清楚。记者多次拨打和红杰的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高校必须摆脱“近亲繁殖”的生态

本报记者:谢佼、吴晓颖

近日,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保研成绩造假一事引发强烈关注。校方迅速展开调查,结论令人瞠目结舌,竟然是该校时任教务处教务科科长私下接受同事请托,为其女在缓考和课程替代中弄虚作假,提高研究生推免课程成绩。

仅仅应熟人请托,一个教务科长就能让规矩、流程、监督层层失效,让纪律变成纸糊的栅栏,闭眼的老虎。

分析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高校生态的“近亲繁殖”。

有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校领导和学术专家数十年深耕一地,人权事权财权独揽,形成以师门、学派为纽带的“圈子”。高校生态高度闭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监督结构上“儿子监督老子”,既无动力,也无压力。

正是因为“人情大于天”,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造成一些高校在评审上打招呼递条子;学术上混脸熟贴名字相提携;作风上称兄弟攀交情搞关系;经济上踩红线谋私利贪便宜,有的连家用洗衣液、卫生纸都在科研经费中报销……

“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如果不打破一些高校院墙内的人员固化、思维固化和利益固化,“近亲繁殖”必然会愈演愈烈。

高校是塑造祖国未来人才灵魂的关键场所,无比重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绝不允许高校成为法外之地。高校必须自觉建设风清气正的生态环境,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

具体而言,要大力打破门户之见,增强外部力量的投射,从监督中立规矩。

四川省纪委监委自2018年在全国率先改革试点,由省纪委监委向省属高校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新提任者不从驻在高校产生,任职满5年交流,现有人员经审核后明确其派驻身份。派驻纪检监察组由省纪委监委统一管理,线索处置、立案审查调查等,直接向省纪委监委报告。

这一改革首次将省属高校监督,由内部监督改为外部监督。监督者的工作绩效、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等,均从高校格局中剥离,和监督质量挂钩。试点以来,效果较为明显。绝大多数高校的问题线索处置量、自办案件量,与改革前同期相比大幅上升。有专家认为,部属高校的监督,也可借鉴这次省属高校的改革经验。

其次,要着力改变高校的生态结构,从进人用人、领军培养、科研孵化、人才流动等方面进一步推动改革。通过公平竞争,让英才涌现,让庸才淘汰,让拉关系的吃亏,让守规矩的人出头,以实现结构优化和正向激励。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