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发布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21-01-15 11:45:41





作者:光明日报理论部 学术月刊编辑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5日 11版)

202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专家研讨会现场。资料图片

编者按

由光明日报理论部与学术月刊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已连续开展十余年。归纳、总结和梳理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既是对一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系统回顾,也是对现实焦点问题、深层问题的折射,有助于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智力支持。202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经过学界推荐、文献调研、专家研讨评议、投票确定等程序,现已评选出来。今予公布,以飨读者。

热点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入选理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0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这一年,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学术研究持续推进。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研究。阐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认知和思考总结。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理阐释。围绕“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重大理论命题,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内在逻辑和理论特征,厘清理论观点、制度设计与战略举措之间的整体性、互动性关系。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实践探索研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和制度创新、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球治理意义进行了系统研究。

专家点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近年来,围绕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持续展开。2020年,学术理论界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形成发展过程、理论意涵、主要特征及其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等议题进行了多层面阐释,形成了许多高质量研究成果。面向未来,学术理论界一方面应基于我国环境人文社会科学过去40多年来取得的理论成果,继续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更富学理性的研究阐释;另一方面,还应更加主动面向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归纳提炼践行与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功案例,并实现更有成效的国际传播交流。

(点评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

热点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贡献及当代价值

入选理由:2020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列宁诞辰150周年。为了更好地继承恩格斯、列宁的思想遗产,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学术理论界围绕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历程、革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等展开了深入探讨。1.总结恩格斯、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实践中的突出贡献。围绕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推进到新阶段、形成列宁主义的理论创新进程,进行了充分探讨。2.深入挖掘阐释恩格斯、列宁思想理论的当代价值。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党建思想、工人阶级理论,对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党内民主建设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3.总体评价恩格斯与马克思在思想理论上的密切联系,从学理上反驳“马恩对立论”等错误观点。

专家点评:2020年,学术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的探讨,与纪念恩格斯、列宁的诞辰密切相关,并呈现出两个新特点。1.将焦点聚集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贡献上。这得益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等基础文献资料的出版,使对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更具资料支撑,也体现了近年来理论本身的发展需要,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2.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学术理论界通过对列宁“国家与革命”以及“社会主义观”的探讨,思考我国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这种探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对上述问题的深化和提升,还需要在史料基础上,进入经典作家的思想内核和理论细节,即需要从哲学高度对经典作家的思想脉络和文本中所凝结的思想实质进行说明,这是今后学术理论界努力的方向。

(点评人: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教授韩立新)

热点3.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

入选理由: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这一年,学术理论界围绕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关系展开了广泛研讨。1.深入研究了百年变局的科学内涵、具体表现与发生原理。认为百年变局是世界性的大发展、大调整、大转折等历史合力的产物,突出表现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2.百年变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远影响。当前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中国外交面临一系列机遇与挑战。3.习近平外交思想是面对新形势、新使命、新机遇,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重要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为应对百年变局,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

专家点评:如何积极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是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战略议题。2020年,学术理论界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为核心,以国家基石、地区支撑、全球视野为重心,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层面,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大国关系、地缘格局、中国外交、制度优势、科技革命等领域进行全面剖析,围绕百年变局的动力机制、形态演变、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在百年变局中的机遇与挑战、责任与担当等,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研究成果,为中国面向未来的战略谋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点评人: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同济特聘教授门洪华)

热点4.民法典阐释与适用

入选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立法经验、司法实践成果和理论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民法典于2020年审议通过后,学术理论界的研究重心由对民法总则、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各编体例和制度规范的探讨,转移到推动对民法典的准确理解与规范适用上。1.对民法典精神、立法原则进行价值论阐释;对条文、规定进行解释论阐释。2.研讨民法典适用中可能产生的立改废释问题。聚焦统一民法法律适用标准,将立法阐释作为民法典规则补充、更新、解释、完善的重要手段,研究民法典与其他部门法的协调与对接,与公约、惯例的衔接问题。3.司法机关对法律的解释和适用建设等。

专家点评: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学术理论界在民法典颁布后,着重围绕民法典编纂的成功经验,民法典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含义,民法典在立法技术上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如何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何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规范行政许可等活动,如何及时完善相关司法解释使之同民法典及有关法律规定和精神保持一致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为实施民法典提供理论支撑。

(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法学院教授王轶)

热点5.中华文化基因的历史探源

入选理由:中华文化基因关联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是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相关研究在2020年取得了丰硕成果。1.关于中华文明起源和特点的考古学实证与阐释,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及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2.围绕国家和早期中国的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等进行探讨。相关研究从政治共同体、文明共同体形成过程的角度丰富了关于早期中国的认识;指明考古与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和“多学科结合、多角度支持”的研究方法是探索夏商文明的必由之路,要用严格的科学程序与科学方法创立更加符合中国实际、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强大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社会演进理论。3.发掘整理中华文化基因的史前渊源,在历史流变中阐发中华文化基因的构成和形成。既突出悠久农业史对中国文化、社会与思想的形塑作用,同时也深入研究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的相互作用和秦汉以来大一统政治格局之于中华文化基因构成的意义。

专家点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科学认识中华文化的渊源与意义是夯实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基础。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稳定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并有力推动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壮大。最近十多年来,有关中华文明的考古发现取得一系列关键性突破,良渚、石峁、陶寺以及中原与山东地区古城的发现,极大改变了传统上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相关整合研究还在不断推进,有关中华文明形成的模式、阶段以及特征的认识正在逐渐深入。考古学研究的科学路径扎根于实物材料研究,有助于建立起较为可靠的认识;人文研究路径则旨在追溯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探索中华文化基因的形成过程。这两条路径相互补充,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中一个生机勃勃的领域。

(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胜前)

热点6.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多学科研究

入选理由: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一遇的健康危机,是联合国成立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考验,其影响将持续几十年。人类终将战胜疫情,但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人类来说不会是最后一次。以疫情防控为切入点,学术理论界围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进行了多学科、跨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界围绕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疫情防控彰显的中国制度优势与精神力量等进行研究;政治学界围绕疫情防控与国家治理、疫情影响下的世界格局变革、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体系重构等进行探讨;经济学界围绕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及挑战、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应对等开展讨论;法学界研讨了疫情防控举措的法治规范、环境健康风险与生物安全法治建设、劳动法治保障等议题;公共管理学界重点关注公共危机治理理论、治理各环节具体措施等话题;等等。此外,不同学科的学者围绕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制度、治理能力、治理路径、治理体系、协同平台等进行了研究和对话。

专家点评: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各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放眼长远,着力从根本上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的制度设计,改进治理手段和方法,也需要把握和回应数字时代和数字技术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思考如何认识大数据和数据技术的工具属性,更好实现数据赋能,推进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韧性治理、动态精准治理以及常态化治理等问题。对于这些广泛的议题,一方面需要不同学科基于各自视角、概念和方法进行讨论;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势必形成政治学、经济学、法学、计算科学等各学科知识生产的交互、竞争与关联,从而促进整体知识的发展。当前,针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多学科以及跨学科研究已经蓬勃发展,可以预期,这一研究领域的延续和拓展,必将促进新的交叉学科领域的产生。

(点评人:兰州大学副校长、教授沙勇忠)

热点7.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入选理由: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给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新挑战。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果,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即将实现,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20年,学术理论界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以下内容。1.脱贫攻坚的成就、国家扶贫政策效果、脱贫攻坚的制度优势等。2.消灭绝对贫困后,脱贫成果的巩固、相对贫困标准的制定及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构建等。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二者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实践困境及体制机制构建等。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乡村振兴的总体思路、存在的难点及乡村振兴的地方实践等。

专家点评: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0年,学术理论界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形成了诸多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1.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进程、举措及成效,阐释了脱贫攻坚的历史价值和世界意义。2.前瞻分析了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贫困状况的变化和相对贫困的表现,提出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方法和路径。3.研判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三农”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探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展望未来,应深刻把握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内涵和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生机制和典型模式,有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脱贫地区加快发展。

(点评人:四川大学教授蒋永穆)

热点8.张载思想的现代价值

入选理由:张载是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其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仅体现了理学的真精神,也阐明了知识分子的使命和担当,被后世推崇并广为传诵。2020年是张载诞辰1000周年,学术理论界召开多场会议对其主要思想、经典著作及现代价值开展研究。1.研究张载思想的核心观念及经典著作。围绕“气”“太虚”“太和”“天地之性”“德性之知”等命题和范畴展开,对《正蒙》《横渠易说》等经典著作进行了新阐释。2.挖掘张载礼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张载之学“尊礼贵德”“以礼立教”,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礼学体系。学术理论界对张载礼学结构功能的学理系统进行了辨析,对礼在道德教化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阐述。3.对张载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意义的思考。学术理论界普遍认为张载的人与自然和谐观对于今天构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具有启迪意义。4.对张载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讨论。对张载思想中“成德为圣”的教育价值、“去疑求新”的创新教育、“因人才性”的教育方法、“以礼为先”的为师之道等进行了探讨。

专家点评:张载留给世人的思想遗产,具有特别突出的现代价值。1.“横渠四句”是北宋理学的根本精神,为传统中国社会夯实了文化根基,为开拓世代平安和谐提供了价值理念,在当今时代仍然为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发挥着积极作用。2.“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天人之学的重要源头,既具有精神境界意义,也蕴涵了古人对社会秩序和自然伦理的诉求,昭示今人只有经由不懈努力,才能在道德、社会和自然等领域趋近这一理想境界。3.“民胞物与”观念把一切人或物都看作宇宙大家庭的平等成员,针对仁爱差等观,“民胞物与”及“爱必兼爱”所彰显的仁爱平等观是儒家仁爱观的突破,对今天深刻理解平等价值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点评人: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林乐昌)

热点9.图像学视域下的文学艺术研究

入选理由:伴随“读图时代”的来临,图像学在当今中国学术理论界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文学和艺术学领域的学者在历史图像与现代图像的相互参照、文本与视觉图像的互动融合、艺术图像与社会生活图像的跨界对比、科技制作的图像与现实艺术图像的比勘中开拓研究路径。2020年,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探讨文学著作中的图文关系,从叙事学角度入手,通过对比文字和图像阐释作品表现上的异同分析二者相互“借鉴”和“激发”的关系,探寻文学叙事与图像叙事的异同。2.探究艺术作品的本质内容,从历史、社会、科技、心理等方面对流传下来的图像或现代科技手段复原影像进行多方位解读,挖掘作品更深刻含义,辨析作品意义的生成和变迁。3.检省图像研究路径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围绕“对图言说”“以诗证图”“图文互证”等运用较为普遍的研究方法及其对诗歌、小说、神话等领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专家点评: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语言、文字更多转向图像,图像学与各学科深度融合。就文学研究而言,在叙事学、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等理论的深度介入下,基于对语图分合互杂的共生状态的认识,以及对两者互仿、互文与转向等复杂关系的体知,既关注图像的社会性外缘,又重视其形式风格内里,学术理论界在神话与实物的对待互证,戏曲、小说文本与插图的时空交互和意义互补等方面都有新斩获。在艺术领域,结合敦煌壁画研究丝路音乐,结合少数民族传统图绘研究舞蹈等尝试,使音乐图像学与音乐文献学、考古学一起,成为音乐史研究新的增长点,图像园林史研究更是方兴未艾。当然,如何克服过度阐释,在合理运用镜像论、解构理论和互文理论的同时,积极汲取传统形神论、意境论等资源,以促成文艺图像化审美与传播等良性互动,从而建成真正的“文学图像论”,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点评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

热点10.数字经济与发展新动能

入选理由:近年来,数字经济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版图,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2020年,学术理论界试图从多个面向和维度解读数字经济发展脉络,并构建研究框架。1.数字经济定义、范畴、结构和测算的学理探索。在宏观层面讨论了数字经济在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在中观层面讨论了数字经济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关系,分析了数字经济带来的新业态;在微观层面分析了数字平台的技术特性和垄断特征、数字平台的劳动组织形式和就业模式等。2.数字金融方面,讨论了数字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推动包容性增长以及数字货币等。3.数字经济的政府治理方面,讨论了数字经济统计、核算的理论和方法,数字经济支持政策,数字经济的反垄断等。4.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层面,讨论了各国数字经济发展状况、全球数字贸易政策、全球数字化供应链等。

专家点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决策,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2020年,学术理论界把这一议题寓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总命题的逻辑框架,将数字经济推动技术与产业革命及其引致经济结构、产业体系、管理范式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新机制;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形成了理论与实际、思辨与实证、宏观与微观、历史与发展、国际与国内等系统集成的学术景观。展望未来,应从两个方面深化研究:一是明晰数字经济的核心要义、理论基础,把握其发展规律;二是以赋能新发展格局为出发点,以产业化与数字化双向融合为突破口,深度剖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内在机理,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高质量深度融合提供中国方案。

(点评人:山东财经大学教授綦好东)

(作者:光明日报理论部 学术月刊编辑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