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产业 “天府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


来源: 中新网   时间:2019-10-13 01:57:01





对标“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天府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
    图为上海张江科学城一角。 王磊 摄

  中新网成都9月27日电 (王鹏)当前,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正引领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浪潮。在西部内陆,“年轻的”国家级新区——四川天府新区同样在大力布局新经济产业。近日,在天府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五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中国“最年长”的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寻找新经济产业的发展逻辑。

  1990年,中国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29年来,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浦东,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图为天府新区新经济产业园。 钟欣 摄
图为天府新区新经济产业园。 钟欣 摄

  如今,作为上海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集聚区,浦东新区在核心产业发展、优势企业集聚和重点应用场景等方面都处于上海市前列,已然成为中国新经济产业高地。

  2018年4月,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正式对外发布“张江人工智能岛”计划,意在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VR/AR等数字产业项目集聚,将技术和应用扩散至整个张江科学城。此举被看作是有中国“药谷”和“硅谷”之称的张江,谋划打造“智能谷”新名片。

  在张江集团董事长袁涛的构想中,张江人工智能岛有着双重含义:这里是顶尖人工智能技术企业的核心聚集地,整个半岛也将成为一个巨大的、真实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作为上海的“硅谷”,张江近几年已经形成了云集之势。资料显示,2018年前后,张江已汇聚众多国内外最前沿的基础架构支撑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企业总数已有百余家,占上海人工智能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几乎覆盖了人工智能全产业链。

  2019年5月,继美国西雅图、德国慕尼黑之后,微软正式在张江建立了亚太首家、全球第三家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全生命周期的科技赋能的平台载体。”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负责人朱琳告诉记者,实验室帮助企业进行项目开发,加快开发进度,从而尽快实现量产,同时依托张江的资源池,做科技投资和加速器,为企业带来资本对接。

  谈及为何选址浦东、落户张江,朱琳说,首要因素是张江人工智能产业的高度集聚。“就像张江有一个标签‘张江男’,程序员工程师很多,这经历了多年潜移默化的积累。”朱琳解释,微软同时考量的,还有当地政府的开放度和包容度。

  远在四川的天府新区,同样在建设数字经济高地。“天府新区正在以新经济产业带动经济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天府新区以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为引领,新经济产业承载空间正不断完善。

  位于兴隆湖畔的天府新经济产业园,是天府新区为企业提供总部办公区、孵化器、金融中心等功能的复合型滨湖办公空间。数据显示,产业园内目前已入驻70余家知名高校院所创新平台、行业知名企业,员工近5000人。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天府新区“独角兽岛”亦在建设当中,到2019年底启动区将建设完成。这一产业集聚区域,将按照全周期培育、全要素保障、高品质生活的产业生态圈建设思路,以智慧复合型绿色生态园区规划为基础,以新经济应用场景构建为目标,以独角兽企业引进培育为根本,高标准建设集“新经济、新梦想、新城市、新建筑、新生活”为一体的独角兽企业孵化培育平台。

  “当全球都在寻找独角兽企业时,企业也在寻找适宜成长为独角兽的森林。”赫尔墨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仲承说,作为入驻天府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他对“独角兽岛”充满期待,也希望像赫尔墨斯这样的成都本土企业随着“独角兽岛”的规划建设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真正的独角兽企业。

  诚然,与浦东新区相比,年轻的天府新区在新经济领域发展时间较短,仍处于布局阶段,还需加快形成产业承载能力。当前,天府新区正加快规划数字经济和5G产业园,建设布局紫光芯城、天府数字港、天府无线谷、网络视听小镇等新经济特色产业园区。可以预见,天府新区未来必将成为中国西部的新经济产业高地。(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