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富裕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现状调查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20-08-21 23:44:03





      前言:
        整体而言,中国富裕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较高,他们这一代人“先苦后甜”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的晚年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较强。因为儿孙大多处于事业和学业阶段,节奏快、压力大、普遍追求成功与财富积累的价值观,使得他们与老人的亲情互动数量和质量均不足,但空巢老人对此容忍度较高。因为望子成龙和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能够给空巢老人带来更多满足感的,是儿女事业的成功,而不是日常的陪伴。
       作者:浙江杭州 杨正茂
       中国最近四十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是人类历史上少见的,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5%(同期全球经济平均增速为2.9%),经济总量从1979年的1495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超过13.9万亿美元,增长90倍。中国GDP全球排名从第11位,2010年就跃升到全球第二。40年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亿多人,占同期全球减贫人数的70%以上。
       在如此大规模快速度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户籍制度约束的背景下,因为社会身份的变化和就业机会的分布不均,导致中国长期存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伴随人口流动出现了数量庞大的家庭内部人口的空间性分离现象——包括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两大群体。
         调研地区基本情况:
       本次社会实践聚焦浙江农村空巢老人群体,调研了解他们的家庭成员结构和老年人精神生活。浙江省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最高的省份。2018年浙江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302元,连续34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1997年,浙江在全国第一个消灭贫困县;2002年,浙江在全国第一个消灭贫困乡镇;2005年,浙江在全国第一批取消农业税;2015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完成脱贫任务。按地级市排序的中国农民人均收入排行榜的前五位的地区,清一色在浙江省。
       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外出务工人员相对较少,但走遍天下创业的浙商很多。外出经商者大多数经济条件较好,他们的子女一般随父母在创业地共同生活;但外出经商创业者的父母,也就是老年人因为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原因,往往仍然在农村老家居住。所以富裕农村地区的家庭人口空间性分离,主要是与子女分居的空巢老人。本文调研的农村空巢老人的标准:60周岁以上;有成年子女;他们的居住地离开子女的工作生活城市较远,子女一般在县城以上(含地级市、省城、首都以及国外)城市就业或创业生活;平时不与父母亲共同生活,他们平均每月回老家探望父母的时间在3天以下。
空巢老人家庭和精神生活总体情况:
       我们在浙江杭州、绍兴、丽水等地的乡镇农村,调研了三十多户符合上述标准的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其中80岁以上的10人,70-79岁的24人,60-69岁的15人。在受访对象中有11位配偶已经去世,其余均夫妻双方健在。杭州市富阳区永昌镇的永昌村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户籍人口3200多人,外出就业创业人员较少;绍兴市上虞区谢塘镇延安村,原籍在本村的在外人员较多;丽水市莲都区的雅溪镇莲房村,该村户籍人口大约1650人,但常住村民不到500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的子女基本都在外地外省创业。
 
 
       空巢老人物质生活保障水平较好满意度较高
       调研中发现,富裕地区农村老人对他们的生活水平满意度较高。原因在于一方面农村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而且这一代人普遍具有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只要体力允许,很多老人还自己种植蔬菜瓜果,减少了生活开支。
其次,浙江农村的社保养老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2012年开始,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全民养老”的省份,社会保险养老几乎实现农村居民全覆盖。最让人害怕的生病住院,医疗费用70%以上可以报销,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农民因病致贫的风险。
       最关键的是,这一代中国农民青少年时期的贫困生活经历让他们刻骨铭心,同时也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习惯。即使生活质量不算很高,但他们特别容易满足。
       丽水市莲都区莲房村92岁的老人周则连,老伴85岁。夫妻俩养育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分别在丽水市区和云和县城公家单位工作,也都已经退休,女儿嫁在外地,孙辈五人。儿女平时都不太回来,也没有给父母固定的财务支持。平时主要靠国家每人每月255元的养老金,吃饭一日三餐都在村里的居家养老食堂。众多儿孙中有一个43岁的孙子,在江苏常州经营一家超市,虽然路途遥远,但这个孙子还是经常回来探望爷爷奶奶。虽然看起来生活并不宽裕,这么高龄日常生活也缺乏家人照料,但言谈间老人并无怨言。
       空巢老人与儿孙之间互动较少,但长辈容忍度较高
       我们此次调研访谈的农村空巢老人,他们的子女大多数都没有退休,而且基本上属于“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又忙于工作事业的阶段,工作压力和责任较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的频度较低。
       丽水莲房村74岁的周志文,老伴四年前已经去世。周志文老人早年在东北和江苏从事香菇种植行业,有一次操作不慎右眼受伤失明,回到老家休养。虽然已经74岁,但老周自认为身体还不错。平时一个人在家太无聊,跳舞他也不会,打牌打麻将要输钱吃不消。所以自己家的菜园和承包田都没有荒废,我们去访谈他的时候,刚刚在一个开发商的水稻田里做了20多天。他说不多动动身体更不好。
       老周唯一的女儿今年32岁,在丽水市中医院工作,平时工作比较忙,还没有结婚成家。尽管路途不算远,平时回到莲房老家的时候不太多,一个月能够回来两次算很多了。老周很理解女儿,自己也很少去城里看望女儿,尽量不去打扰她。女儿工作做好一点,钱多赚一点,早点结婚成家,就是他最大的愿望。但老周不否认,心底里面还是希望女儿多回来看看他这个独居的老爸。
 
 
       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寄托的特殊性
        根据访谈汇总资料,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空巢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水平、(与儿孙间的)亲情互动、(如何看待)子孙的成功”这三个问题的满意度和关注度呈现明显的差异——空巢老人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是“生活水平、亲情互动和子孙成功”;而他们最关注的是“子孙成功”,最不关注的则是自己的“生活水平”。中国父母“无我”的特征在空巢老人身上也表现的很典型。
       因为望子成龙的心理和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中国农村老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更多来自于儿女的成长,而不是日常的陪伴。我们在杭州市富阳区永昌镇永昌村的受访对象村民陈贤根,他的儿子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在上虞区谢塘镇延安村的受访对象陆吉生,他的儿子是知名企业绿城集团的高管。两对老夫妻都是满满的自豪感。对他们来说,儿子有出息,比一天到晚守在家里,让他们开心多了。当然,儿子儿媳带着孙子孙女回家来,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刻。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具备搬到城里与儿女同住的条件,很多农村老年人也不愿意。现在一些富裕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已经不亚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后老年人的生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他们觉得住在农村更自由自在,更习惯原来的生活方式。
       富阳区永昌村的厉生兰,儿女在杭州住房宽敞,多次请父母住到城里,但每次住不了几天,就想“逃回”到乡下。几次之后,儿女们也就不再勉强。可以说,大多数农村老人除了为儿女带小孩时愿意,或者说无奈住到城里儿女家里。平时更希望“空巢”在农村。
       空巢老人精神生活现状综述
       富裕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总体较高,客观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养老、医疗、文化娱乐等民生设施改善。主观原因也非常重要:这些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基本上出生于1949年前后,他们的青少年时代,终日劳作、缺衣少食,生活拮据是他们的深刻记忆,一直到中年时,还要常年从事各种体力劳动,操心儿女的成长,顾虑晚年时儿女能否供养?
       但到了晚年,经济社会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基本上不用从事农业体力劳动,从小习惯的一年三季农作物(两季水稻加冬季的油菜或小麦),变成一年只种植一季水稻,而且还是机械化收割,基本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生活;也不用缴纳农业税;享受到了城市居民的待遇:每月有养老金,看病医疗有报销。这对于祖祖辈辈习惯了“国家不管”的农民来说,具有强烈的获得感和较高的满意度。
       中国父母对儿女的奉献甚至牺牲精神在全世界最为突出。在中国父母看来,为儿女的学习、成长、家庭乃至第三代的付出,是他们天经地义的责任和使命。只要儿女需要,他们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无怨无悔不求回报。尽管内心很希望儿女“常回家看看”,但他们有极高的容忍度。儿女工作顺利,生活幸福,就是他们最大的满足。偶尔回来一趟,就会让他们期待或高兴很久。从现状来看,儿女包括第三代与空巢老人的亲情互动无论数量和质量整体不够。一方面是主观上对父母的精神需求不够重视,此外,节奏快、压力大、普遍追求成功和财富的价值观等客观社会因素也不可忽视。
       解决措施:
       子女给空巢老人多一些精神赡养
       在农村老人生活保障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多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也就是精神赡养非常重要。哪怕做不到每个月或每星期回家看望老人,但可以多打电话,最好是视频通话。或者带父母出去旅游,带父母与亲戚朋友聚会吃饭。精神上的关心和抚慰,是任何物质用品代替不了的。
       培养下一代的孝老爱亲的好习惯
       现在的社会单元普遍都是小家庭,几代同堂的景况不再。“含饴弄孙”是祖辈的天伦之乐,但现在孙辈上学后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通常不生活在一起。这个对于老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空缺,也不利于培养小孩敬老的习惯。多带孙子辈去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既能给老人带来天伦之乐,也有助于培养小孩孝老爱亲的美德。同时因为祖辈在农村,乡村生活环境对丰富小孩子的成长经历也有好处。
       鼓励探索亲情假期制度
       国家有关部门、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公司单位,可以尝试推出亲情假。引导、鼓励单位年轻人“常回家看看”,或者给以某些调休或请假的便利优惠,或者作为福利奖励,政府部门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措施,共同弘扬孝老爱亲的社会美德。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