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美商界人士:美中仍有合作空间 愿与中国市场共赢


来源: 中新网   时间:2022-03-01 22:26:01





  中新网上海3月1日电 (记者 许婧)在中美“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之际,在华美商界人士纷纷表示将顺势而为,拥抱中国市场多元变化,与中国市场共赢,并强调,良好稳定发展的美中经贸关系符合两国企业的根本利益。

  “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也拉开了中美经贸合作的序幕。

  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说,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美国资本和技术进入中国,不仅让美国企业收获中国发展的红利,也在帮助中国民众提高生活质量。

  郑艺担任会长的上海美国商会,成立于1915年,是中国以及亚洲规模最大的美国商会,拥有超过1000家美国企业会员。

  “在华美资企业关注‘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纪念活动并积极参与,我们希望两国关系继续向好发展。”郑艺表示,纪念活动所释放的信号更应该传递到美国,让更多美国民众了解那段历史。

  郑艺坦言,上海美商会一直在向华盛顿政策制定者传递有关中国“确切且实际”的信息,“我们传递的是美资企业在华经营的最真实体会。”

  2021年9月,上海美商会和普华永道联合发起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多数在华美企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78%的受访企业对未来5年在华业务前景表示乐观,60%的企业表示将提高在华投资规模,大批企业将中国视为全球投资首要目的地。

  这份报告还指出,关于一些美企可能在新冠疫情后将生产或供应链迁出中国的猜测是没有根据的,72%的公司没有计划在未来3年将任何生产活动转移出中国。

  郑艺也强调,目前没有看到“明显的”美资企业撤离中国的趋势,中国是许多美国跨国企业最重要的市场。

  作为“上海公报”发表地,上海是中美两国外交史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更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商业氛围吸引着外国投资者。

  郑艺感受到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政府非常重视营商环境建设。他说,上海市政府效率非常高,会员企业遇到问题后都能协助务实处理。

  “如果我们的会员企业在中国发展得好,就能对当地经济、就业、税收作出积极贡献。很多时候,政府、商会、企业的利益可以是一致的。”郑艺说。

  在华美资企业,也用自身的决策,印证了郑艺所言。他们纷纷加大投资,参与中国市场的深耕。

  柯锐世副总裁兼亚洲区总经理黄辕介绍,柯锐世和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79年,公司前身是美中建交后第一家在中国出售汽车蓄电池制造设备和技术并开展商业贸易的美国企业。

  “中国市场是公司全球业务最大的增长引擎。”黄辕说,美中之间良好的关系,对两国间的商业贸易非常重要,“两国间的良好关系会对接下来的美中经贸交流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在中国开展业务已超过25年的美国高通公司CEO安蒙表示,数十年来与中国客户和合作伙伴已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合作伙伴关系。“我坚信,美中科技企业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将成为两国之间最大的稳定力量。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努力。”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将丹纳赫集团旗下公司哈希的产品带入中国,由此哈希的产品以政府采购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几十年来,哈希参与过多个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包括北京冬奥会、青海玉树震后水质监测、南水北调工程、上海高品质饮用水示范项目等。

  “如今,中国市场是丹纳赫全球业务的重要一环。这里不仅是重要的销售市场,更是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丹纳赫中国政府事务副总裁韦春艳表示,今年也将是丹纳赫连续参展进博会的第五年,这充分体现了丹纳赫对中国市场的坚定决心和不变承诺。

  韦春艳说,作为进博会的“老朋友”,丹纳赫将借助这一绝佳平台,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交流以及资源的共享,政企产学研多方合作交流。

  在华美商界人士意识到,50年后的今天,虽然全球格局与美中关系事实上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在新环境下仍有合作契机和空间,相互尊重、资源共享能为合作双方带来丰厚回报。

  郑艺相信,美中经贸不会停,美资企业能做很多事情。他说,上海美商会和他本人都愿意当好美中之间的“桥梁”,既要帮助更多美企在上海发展,也要把企业“美中要友好”的呼声带回华盛顿给政策制定者。(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