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中华·大美新疆”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国际大巴扎:丝路明珠映照文明交融新图景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25-06-22 15:53:18





 ——世界最大巴扎成文化交流“会客厅”

      泰亚传媒乌鲁木齐6月22日电(菁野)由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指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归国华侨联合会、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主办的“追梦中华·大美新疆”2025海外华文媒体新疆采访行活动,于6月21日下午走进新疆国际大巴扎,在“世界规模最大巴扎”中感受丝路文明的千年回响与现代活力。

      新疆国际大巴扎坐落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二道桥地区,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9万平方米,3000余家商铺鳞次栉比,日均客流量超5万人次。这座“丝路文化博物馆”以建筑为笔,绘就了一幅多元文明交融的画卷:伊斯兰穹顶与中原飞檐共舞,维吾尔雕花木窗与古希腊廊柱对话,罗马拱券与西亚马赛克交织,形成“一步一景、一砖一史”的视觉奇观。外墙采用耐火砖砌筑,土红与白色为主色调,既呼应乌鲁木齐的戈壁与蓝天,又暗合“丝绸之路”的炽热与纯净。

      “这里每一块砖都像在讲述故事。”罗马尼亚《欧洲侨报》记者驻足丝绸之路塔前。这座高80米的地标建筑,塔身镌刻十二木卡姆浮雕,塔内观景台可俯瞰城市全景,二楼酒吧以“云端丝路”为概念,成为游客必打卡的“网红地标”。而毗邻的二道桥清真寺则以维吾尔建筑风格为底色,一楼卖场内,艾德莱斯绸、热瓦普乐器等商品琳琅满目,成为“建筑+商业”的典范。

      在大巴扎步行街非遗文创休闲区,采风团成员被一场“指尖上的丝路”体验深深吸引。维吾尔族剪纸艺人用红纸剪出天山雪莲,哈萨克族刺绣匠人飞针走线复原草原纹样,泥塑艺人现场塑造十二木卡姆舞者形象。游客不仅能观看匠人创作,还能亲手制作达瓦孜(走钢丝)道具,观看斗鸡、斗羊等民俗表演。

      “我们希望让非遗‘活’起来。”非遗文创休闲区负责人介绍,大巴扎内设有30余家非遗体验店,涵盖民族乐器制作、石刻画、葫芦雕刻等技艺,并定期举办“非遗大师课”。2024年,该区域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非遗文创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80%。

 


      大巴扎馕房内,直径1.2米的“巨型馕”吸引众人围观,玫瑰花馕、辣皮子馕等30余种创新口味让人垂涎。游客可免费品尝“一元馕”,观看匠人现场打馕,甚至参与“馕坑烤制”体验。“我们每天卖出5000多个馕,其中30%销往中亚国家。”馕房负责人说。自2018年开业以来,馕房已研发出100余种馕产品,并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远销海外。

  

      宴艺大剧院内,1000名观众沉浸于大型歌舞秀《丝绸之路·千年印象》。舞台以火焰山为背景,演员身着艾德莱斯绸长裙,演绎张骞出使、西域乐舞等历史场景。“我们用现代科技复原古丝路文明,让文化‘活’起来。”剧院艺术总监表示,该剧目自2019年首演以来,已累计演出超2000场,接待观众超80万人次。

     “这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代的活力感,是新疆文化‘走出去’的最佳载体。”英国《英桥网》记者表示。罗马尼亚《欧洲侨报》记者建议:“可增设多语种导览和国际支付系统,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深度体验。”   

       自治区侨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采访行旨在通过海外华文媒体的镜头与笔触,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多元、创新的新疆。未来,新疆将继续以大巴扎等文化地标为平台,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新疆国际大巴扎自2003年建成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2亿人次,成为新疆文旅融合的“金名片”。
      从建筑奇观到文化盛宴,从商贸枢纽到国际窗口,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正以“丝路精神”为魂,以文旅融合为翼,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正如一位海外记者所言:“在这里,我读懂了新疆的过去,更看到了它的未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