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敏榆柳巷里的“马大姐”与她的多民族家园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25-06-24 23:32:24





       在新疆额敏县塔斯尔海村,一条640米长的巷道因一棵奇特的古树得名。这棵百年榆柳树干相拥而生,枝叶交错难分,如同一条天然纽带,将巷中居住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俄罗斯族等9个民族32户人家紧密联结。巷口住着退休民警马新华,32户居民亲切称她“马大姐”。走进她的家门,一张十人全家福悬挂于厅堂中央:回族女主人、维吾尔族丈夫、汉族“父亲”、哈萨克族“儿子”与“弟弟”一家笑容灿烂,四种血脉在此交融,四世同堂的暖意穿透相框。
 

       2004年初冬,寒风裹挟着雪花席卷额敏。马新华下班途中瞥见一位蜷缩街边的老人——杨吉春。他衣衫单薄,膝下无儿无女,老伴离世后仅靠拾荒维生。马新华将他搀回家,一碗滚烫的汤揪片下肚,老人冰凉的手脚渐暖,更暖的是马大姐那句承诺:“以后和我们住,这儿就是您的家。”自此,杨吉春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当老人突发高血压、腿骨骨折住院,马新华举债六万元救治,甚至退休后才还清债务。社区建议送养老院,她摇头拒绝:“加套碗筷的事,不麻烦。”二十年朝夕相处,80岁的杨吉春学会了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小院常回荡着他爽朗的笑声:“不知修来什么福分,能有这样的好女儿!”

       马新华的善举如溪流汇海,不断滋养更多生命。2010年,身患疾病的叶尔木拉特与怀孕妻子无处栖身。马大姐腾出房间安顿他们,教夫妇俩国家通用语,助叶尔木拉特考取驾照成为洒水车司机,其妻也当上保洁员。十一载春秋,这个家见证了他们从落魄到购置新房的蜕变。吾拉孜别克父母双亡后濒临辍学,马新华购置生活用品、接他回家度周末、资助完成技校学业。如今青年已成兵团职工,他含泪坦言:“没有马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

       2019年退休后,马新华将30平方米居室改为“家庭矛盾调解室”,后经援疆资金支持拓展为“民族团结大院”。开放三年间接待访客超3万人次,门楣悬挂的十余块牌匾——从“青少年教育基地”到“雷锋精神传承基地”,无声诉说着此处喷薄的光热。
 

       榆柳巷的团结故事如繁星闪烁。距古树百米处,维吾尔族库尔鲁西与汉族林忠东的院落比邻相依。自1964年比邻而居,两家人情同骨肉。1993年林妻车祸卧床三月,库尔鲁西之妻一日三餐端送床前;1991年林忠东下岗,库尔鲁西提议合伙创业。三十余年风雨同舟,他们融合祖传风干肉手艺与商业头脑,小店红火兴旺。“他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库尔鲁西一句话道尽深情。

       今日榆柳巷已成民族团结“活态博物馆”,额敏记忆馆陈列百年边城史,家庭博物馆珍藏民族交融信物,彩绘墙描绘天鹅救护等暖心故事。游客纷至沓来,在千年榆柳树下听讲解员讲述“相拥而生”的隐喻,品各民族奶茶,感悟“640米短巷中绵长情谊”。

       榆柳巷的日常,映射着新疆大地的永恒晨曦。当马新华轻抚家门口十余块牌匾说“多少块牌子就有多少担当”,当额敏河畔二十余族同胞共饮一瓢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深植血脉。今日天山南北,无数“榆柳巷”正以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实践,将“石榴籽”的比喻化作鲜活现实——各民族交融的枝叶或许不同,但滋养生命的根脉,永远深扎于同一片热土。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