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盯着印尼纪事,听老华侨讲那过去的事情……(一)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19-08-12 22:55:01





     文:丁剑

    这些年,人们好像越来越喜欢怀旧了。

    比如笔者本人,因长期从事文字工作,从青春年少到油腻中年,想象力已大幅退步,不再追寻当年做梦的幻想,所以愈发对一些老旧景物和陈年故事感兴趣了。这种症状,其临床表现为:不仅爱回忆自己经历过的旧日时光,而且连那些年代久远,我完全没有见识过的前尘往事(比如有关印尼华人的历史),也是情不自禁怀念不已(这里可能用词不准,但也想不出更恰当的词汇)。

    我为什么喜欢往后看呢?

    还有一个原因,这十几年来,我一直为上年纪的华商前辈写传记,所记录的,多半是印尼华人社会的历史云烟。在这个过程中,我本人也渐渐年华已逝,岁月老去。正所谓:浮生半世无人知,浪迹多年何处去?再加上“尘缘多纷扰,寸心意难决”,不知不觉,便免不了发出今不如昔的感叹。

    这或许就是一种自然规律,我凡夫俗子一个,如何能够超脱!

    好了,我先闭嘴——再唠叨这些人生如梦的废话,就变成叫人起腻的鸡汤文了。

    今天我要跟各位分享的,是印尼华人几十年前的市井生活,再往前回溯,也有一些荷兰殖民时代与日本占领时期的趣闻轶事。

    百年老店“德胜号”与早期椰城华侨大户廖家往事

    2007年,笔者为印尼太极气功协会(PORPI)的创始人和主要推动者廖展远(印尼文名字:詹德拉·赫拉瓦蒂·维加亚TJANDRA HERAWATI WIDJAJA,不过大部分华人都叫她展姐)写了一本传记。

    展姐属鸡,生于1933年,是椰城土生土长的客家人,祖籍梅县松口镇,能说一口地道的梅县客话。我跟她其采访的时候,展姐已75岁,仍坚持每天清晨4点起床,5点就驱车赶到史纳延体育场,为几百名印尼人教授中国太极拳。

廖展远(1933—2015)。图为时年75岁的展姐仍然英姿勃勃,在雅加达史纳延体育场带领印尼太极运动爱好者练习太极气功操。

    我那时和一位哥们兼摄影搭档小孟住在展姐家里,每当跟随展姐奔忙一天,回家吃过晚饭,小孟去房间玩电子游戏了,我就坐在餐厅陪展姐聊天,柔和的灯光下,听老人娓娓讲述着过去。

    廖展远的祖先,住在梅县松口“到车村”。村民以廖姓人为多,而廖氏族下南洋的历史可谓悠久,在展姐出生前上溯四五代,还是满清统治,其太公先祖便已从火船码头登船离乡,南渡印尼。

    那时梅县的华侨,都是通过“水客”或亲朋好友帮带到海外的。他们矿山、工厂做苦工,有的替荷兰人修铁路,或者在橡胶园里种植橡胶。

    也有聪明勤奋的客家人,后来在积攒了本钱自己开店做生意,并渐渐发迹成为殷实富裕的工商业者。廖氏太祖父属于头脑灵活、善于打拼的老一辈,他在当时荷印总督府所在地的巴达维亚(即雅加达)华人区WARUNGTINGGI,开了一间TEK SUN HOO咖啡加工厂,中文叫“德胜号”,并代代相传。

    在种植咖啡的亚洲国家中,印尼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其境内共有中三个大岛:爪哇、苏门答腊、苏拉维西出产全球最重要的咖啡。17世纪中页,荷兰人就把咖啡树带到了爪哇。18世纪,印尼已经成为咖啡的主要生产地,所产的优质阿拉比卡咖啡几乎全部供应给欧洲。廖展远前辈所开的咖啡厂,即是靠加工这种优质的“德胜号”阿拉比卡爪哇咖啡豆而创出牌子的。它有一种浓郁的芳香,酸度较低,口感润滑,与摩卡咖啡拼配在一起,所造就的TEK SUN HOO咖啡,成为顶级咖啡的代名词,至今在椰城妇孺皆知。

    1938年雅加达(当时叫巴达维亚),廖氏咖啡工厂“德胜号”庆祝成立60周年的纪念照片。

    1933年廖展远出生时,廖氏咖啡厂已是巴城同行业中最有名的一家。

     “哇嘟!我父亲工厂生产的咖啡味道实在很好,喝了会使人上瘾!工厂除了做咖啡,同时也经营罐头生意,后来父亲把它交给我的弟弟掌管,一直到现在,还是很兴旺的。”

    廖氏一家虽然很早就来到印尼,但和祖国故乡的关系却从未中断,其后代子孙曾有多人被送回中国读书求学,这似乎成为廖家的一个传统。比如,廖展远的父亲当年就曾在汕头买了一座大房子,把两个儿子从小安置在那里上学,接受中华文化教育。

    实际上,从廖展远的祖父那一辈起,廖氏后人已有了印尼血统,廖展远的曾祖父娶的是一个印尼姑娘,曾祖父把她带回中国,先后生了9个孩子。其中一个男孩就是展姐的祖父廖心尧。

    廖心尧天资聪颖,长得清秀俊朗,一表人才。他虽然是印尼妈妈生的,可是长大了,却不愿意讨印尼人当老婆,甚至也不想和土生土长侨生女孩子结婚,而是一心要娶中国的姑娘。他回到松口老家生活了一段时间,便称心如意地娶了一位名叫梁对妹的客家女子为妻,然后又把她带到印尼。

    祖父与祖母在印尼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廖天雨,即是廖展远的父亲。受父母影响,廖天雨到了十八九岁,他也返回中国娶了一个太太结婚成家。

    此时,祖父廖心尧在雅加达工商界已经是有影响的人物。他不仅拥有咖啡工厂和店铺,还在哈亚普鲁(HAJAM WURUK)大街的一条巷子里购置了一大片几十间房子,除自家老小和公司雇员居住,其余的都租给别人开店或住家。

    在廖展远小时候印象中,祖父是个讲究生活品位的人,外表洋派,穿西装、戴礼帽,总是衣冠楚楚,一丝不苟。她曾听父亲等长辈说过,早年间没有汽车,祖父出门时,乘一辆双马并驾的四轮马车,前轮较小,上面有一个红金丝绒的驭者专座,后面两个轮子比较高大,车厢采取悬挂的方式,用弹簧片与车梁上的一块铜板相联,以减少颠簸。他把这辆专用马车打扮得漂亮而又豪华,顶棚是真皮缝制的,车厢里全部是用天鹅绒装饰铺设的,祖父坐在车上,就像一个欧洲贵族那样很有些矜持的风度。

    用给孙辈取名的方式,盼中华祖国强盛

    那时候廖家是个非常热闹的大家庭,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叔叔婶婶及一大群孩子——此外还有从20多个从中国家乡请来的店员(都是松口乡下的亲戚朋友),全部50多人都在一个锅里吃饭。祖父是大家长,说话很有权威。他的国学功底很好,也有现代意识,虽外表洋派,但内心深处却渴望当时积贫积弱、受尽欺侮的中华祖国,有朝一日强盛起来,让海外儿女扬眉吐气。于是,他把自己的这种愿望,以给孙子孙女取名字的方式体现出来。

    展姐父母刚结婚,祖父便提前定下“文明进展,世界称雄”这八个字,并按廖氏下一代人的“远”字辈分,为未来的孙儿孙女取好了名字。孩子接二连三地出世了,祖父按部就班对号入座,一一为孙辈命名:老大文远、老二明远、老三进远,以此类推,以下分别是——展远、世远、界远、称远和雄远。

    廖展远的父亲为人随和,平常喜欢和孩子们说说笑笑,好象朋友一样。只是一家人在饭桌上随意闲谈时,父亲定下的规矩是:一定要孩子们都讲客家话,如果谁在说话时夹带着印尼话,父亲就会用客家话骂上一句:“半桶番!”

    早期下南洋的华侨大都目不识丁,一旦站住脚之后,他们要做的头一件事,便是让自己的子弟学习祖国的文字和当地的语言。因为只有掌握这两把钥匙才能打开两国的大门,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廖展远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那个时代华侨中少见的饱读之士,所以更加重视他们兄妹的教育问题,廖家是办厂的,家道殷实,男孩自不必说,女孩也不例外,廖展远和姐姐以及妹妹皆从小便被送进华人开的幼儿园,然后小学中学一路读上去。

    1950年,18岁的展姐自雅加达中华中学高中毕业。

    2007年,我的同事小孟在廖展远家楼梯上,为时年75岁的展姐拍摄了这张穿印尼巴迪克衣裙的盛装照。2015年,展姐在雅加达逝世。

    那时印尼客家人的年夜饭

    廖家是印尼客家人,一向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虽然印尼365天都是夏天,一年只有旱季和雨季,并无春夏秋冬之分,但华人还是要过中国的节日、端午、中秋和春节,而且非常讲究。

    广州有一位名叫张茂荣的梅县籍客家人,是印尼归侨和雅加达巴中校友,上世纪五十年代回国定居。张先生文笔很好,曾在文章里描述过一幅那个时代雅加达客家华人的生活风景画,读来令人津津有味。

    一到过年,客家主妇下厨主理的年夜饭菜肴,少不了经典的白斩鸡夹火腿、霉菜扣肉、焖海参”、咸菜猪肚汤”、猪肉炒唐山蒜等。

    唐山蒜是过年前在唐人街班芝兰的年货夜市(Pasar Malem) 里的“章长盛” 铺头买的,是地道的中国北方产的大蒜,加些黄酒炒出来喷香而嫩滑,味道醇厚。那时,在班芝兰一连三晚的Pasar Malem热闹非凡,人头涌涌,叫卖声此起彼伏,平时看不到的年货充斥各摊位,尤其是当地人称之为Kuwe Cina的“甜粄” 即年糕,人们购买时几乎不用讲价,老人们说:一年一度,过年不讲价,让大家都开心。

    大年初一、初二、初四除了去拜年(初三是“穷鬼日”不去拜年)外,就放爆竹、看电影,到“快乐世界”玩,当然最有劲的是看舞狮,常常跟着震人心弦锣鼓声的醒狮队到处跑,回来后,几个同龄人就捏起拳头,围着一张忘了是谁家门前的破桌子,把桌面当鼓面,一起学着醒狮队的鼓声用拳头击打起来,相互提醒击打时的轻重缓急,却也击得有板有眼,直到围了不少人,击得满头大汗、双拳通红!大人也不干涉,还拿出一大碟热腾腾的“煎甜粄”犒赏孩子们。

    那时,常有一队队当地人组成的“荷兰吹” 乐队(Tandji),荷兰人曾统治印尼300多年,那时,人们常把“荷兰”作为“西洋”的代表,因此,叫洋鬼子为‘荷兰鬼’、马铃薯为‘荷兰薯’、 而洋乐队 就叫‘荷兰吹’了。乐队里有提琴、小号、大号、大鼓、钹,甚至黑管,趁新年挨家挨户吹奏同一个曲子讨赏,因此吹奏得相当和谐。事隔半个多世纪,都还记得那首年年吹奏的欢快曲子。也常有人背着“竹筒乐器”(Angklung) 挨户表演,那Angklung摇出的阵阵竹筒音乐,会使周围万籁皆寂,令人心旷神怡。”

    这是一张印尼原住民画家创作的华人街区的风俗画,画中描绘的是雅加达班芝兰草埔一带华人早年居住的地方。靠近河边的房子和店铺多为中国南方风格的建筑,有两家店铺的招牌上用汉字写的是华人老板的名字:方孝宗、莫法奎。另一间店铺的山墙上写着“恭候”二字。

    廖展远父母的家离班芝兰不远,所以张先生描写的上述情景,展姐当年也都经历过。

    她们这一辈老椰城华侨都记得,当时班芝兰街头最高的建筑物是“中华中学附小”大楼。常有一位名叫孙兰馨的山东大汉,每到下午就在中华中学附小楼下,把各种自己炼制的跌打膏药和药丸摊在地上,敲起铜锣,引起一群路人围观,而后表演相当精彩的小魔术和小杂技。等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就抽出一条约1米长,1至2公分厚的铁尺,往自己左肋猛击七、八下,击到铁尺弯曲,左肋通红,有时还有一些血迹。接着把沉重的铁尺“咣当”一下扔在地上,以此证明那是真铁尺无疑。然后取自制的膏药贴在通红的肋下,加服一粒自制药丸后,才开始宣传叫卖他的膏药和药丸。那时,在印尼的有些山东人,敢一个人单抢匹马,用一根丈量布匹的长尺 ,挑背着一大捆各种布料,到印尼的偏僻乡村走街穿巷叫卖,因为有一身功夫,从来不怕给人抢劫,同当地老百姓的关系融洽的很。

    展姐娘家是个有50多人吃饭的大家庭,过节准备吃的东西,数量之大,非一般小户人家所能想象。比如端午节包棕子,祖母、母亲提前好几天便协同指挥佣人和孩子们轮番上阵,一起动手,单单棕子里面包的肉就要买上30公斤。 廖展远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过年时做年糕,母亲很勤俭,家里虽然有钱,也不让上巴刹买现成的。年前一个多月就要买糯米,一买几百斤,洗了,糯米要自己舂。煮好黄糖,还要阿展和姐姐两个人揉,揉得两个拳头都是红红的,谁也不敢偷懒,因为阿婆说了,小孩子谁不干活,做好了就不给谁吃!

    “连着3天,要做100多块脸盆大小的年糕,做出来还要放上蒸笼蒸14个小时,很大的锅,躺个人进去都可以,笼屉十几层往上摆,还要不停地烧火。最辛苦的是,蒸好了,年糕取出来很烫啊!要即刻泼上凉水用手使劲拍打,因为打了以后年糕才发亮,看起来好看。”

    六七十年前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那么真切,展姐因此感叹:“那时候的孩子多么勤劳能吃苦,哪象现在华人的孩子,不管家庭怎样,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啊啊!多么享福!”

    日据时期的苦日子,也有认华侨当老爸的日本军官

    1942年1月,日军南侵印度尼西亚,先占南苏门答腊,再占加里曼丹、苏拉威西等外岛。3月1日,日军各部队分别在爪哇岛的三个地点登陆,只派了一个师团兵力便席卷爪哇全岛,5日攻占巴达维亚(雅加达旧称),8日攻占苏腊巴亚,9日攻占万隆,盟军投降,爪哇岛全部沦陷。在各地登陆的日军司令官,操控印尼人的生杀大权,凶恶的日本人一来,华侨和印尼当地老百姓原本平静祥和的生活被彻底打乱,陷入恐怖和饥寒交迫的深渊。华侨的命运,亦因地而异。

    印尼文友戊草在其《少年往事》一文中,记述了当时的情景:

    “日本侵略者登陆爪哇岛之前,统治印度尼西亚的荷兰军队已经先行撤离,当时我才七岁,在西爪芝加冷小镇,亲眼看到满载武装军人的大型运兵车,一辆接着一辆在通往巴城(雅加达的旧称)的公路上行进,轰轰隆隆的汽车引擎声,连续闹了整整两天,公路上扬起滚滚红尘。在大路两旁围观的印度尼西亚人都喊着:Konpoi! Konpoi!后来念高中时,才知道那是从英文的Convoy演变而来的印度尼西亚文外来语。中午时分,Konpo还一连串地停下来,让官兵下车,每人手里捧着罐头食品在树阴底下就餐。我跟着胆子大的孩子,走到那些官兵前看他们进食。记忆中他们显得沉默,可能是因为日寇大兵压境,他们奉命撤退的缘故。他们偶然看着我们,有的还从口袋里摸出几颗糖果,发给我们这些孩子。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蓝眼睛、高鼻子、面色通红的荷兰军队。回到家里,给大人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大人说现在时势很紧张,日本鬼子要来了!

     不久,日寇真的来了!他们使了奸计,故意在荷军撤走后不登陆,让印度尼西亚各地处于无政府状态多日。其实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挥军南进前,就已派出许多装扮成商人、教师、医生等特工,在印度尼西亚各地详细了解地理、交通、防务、政治等情况,包括华人社团、学校和媒体的情况。日本特工在日寇登陆前还鼓动各地的印度尼西亚暴徒,乘无政府状态之机,对华人进行抢掠、杀戮,并把华人的房子拆光、烧光。”

    另一位万隆华侨林扬陈先生,也在其自传体小说里,记录了日军占领万隆期间的亲身经历:

    “日本鬼子在万隆,强迫行人一见到他们必须立刻停下来弯腰鞠躬,许多人出门最恐惧的是,如果忘记向日本兵鞠躬致敬,就会惨遭毒打甚至丧命。有一次我在日军警备部门口亲眼看到:

    一个中国男人从前方骑着一辆脚车过来,他在车上向那个日本兵弯腰鞠躬。因为脚车的扶手比较高,鞠躬不能做到九十度,就被那个日本兵用枪托打下脚车来。那人从脚车上摔下来时就在地上不动了,从他头上爆出血来。那个日本兵还用穿着军靴的脚踢到他翻了几翻。

    日据时期,因为日本人把印尼市面上的布料都抢走了,即便是以纺织工业著称的万隆,大家也被弄到缺衣少穿。不论是印度尼西亚土著,或者是穷苦的华侨,因为没有衣服穿,就用装米的麻袋,做成简单的上衣,或者下裙围在身上御寒。”

    不过,日军这支最凶残的队伍里,也有一些人情味浓厚的性情中人。

    比如,展姐有一位廖姓堂兄,已故老华侨廖世承先生,曾用颇具韵味的半文言,记述过这样一件事,我用大白话稍加改动,现呈现给各位品读:

    “日本侵爪时期,在重重搜括之下,商业受了摧残,市场窒息,十分冷落,乃大开赌禁,想藉此繁荣市面。那时巴达维亚(雅加达旧称)老巴剎有一间赌馆,华人阿明伯是股东兼经理,阿明伯原有生意在班芝兰,日军来后,无可经营,才和几位友人共设赌馆,每天由城区坐马车到老巴剎馆中上班,一天下午,阿明伯生的马车将到老巴剎之际,忽有日本浪人数名,赶乘电车不及,强欲搭阿明伯的马车,阿明伯甚是不愿,又不敢拒绝,正在为难之际,浪人身后突转出一名日本军官,喝令浪人不得骚扰老人家,当街予以训责,此时马车已转入巷中,原来赌场已经到了,阿明伯匆匆入内,免惹事端。

   不久那位日本军官也进入馆内,馆中人颇感慌张,阿明伯赶忙叫伙计招待贵宾,不料那位日本军官向着阿明伯连呼爸爸,十分亲热,搞得大家莫名其妙,阿明伯尤其错愕,不知所措,旋即看到该军官意识而和蔼,始稍宽心。军官稍识汉文,据他自述:“本人离家十多年,闻知老父去世,子欲养而亲不待,实怀皋鱼之痛,刚才在路上望见阿明伯与我父亲容貌酷肖,丝毫无二,想不到茫茫天涯,竟遇到再世父亲,我怎不感到悲喜呢?”

    盘桓之间,不觉入暮,赌馆中人遂找旅馆安顿他,军官执意要求阿明伯能与其同眠,时天热,那日本军官就替阿明伯扇凉,俨然对待慈亲,侍奉周到。

    军官在大南门某机关任职,此后常到阿明伯家,见面使叫爸爸,或邀往酒楼用膳,替爸爸盛饭,阿明伯局促不安,无奈他十分诚挚,只好接受。后军官调往井里波任职,来信给阿明伯说:“井里汶花裙缺货,父亲可由吧城办货前来,我替你出通行证,要来时,先打电话告知,我好驶车去车站迎接。”

    这是赚钱的好机会,但阿明伯胆子小,终不敢把握时机,发一笔横财。

    其次农历新年,该军官特地回巴城向这位华侨假“爸爸”拜年,随身带有香槟酒,有三四名卫兵在门外等候,阿明但要邀请他们一齐进屋喝酒,军官不许,在纸上写下“小人”二字,意思是我是有官阶的人,卫队下级不能和我们共席。那军官每回吧城,必往拜候阿明伯,见面时嘘寒问暖,亲爱不渝,时有礼物孝敬,如是数年,直至日本投降,军官遂不复来,不知去向。”

    时至今日,把廖世承老人生前写下的这段旧闻再说一遍,我也并不认为,当年那个日本军官因思父心切,将酷似其父的老华侨认做老爸的行为有多么可笑,或多么高尚。可是无论如何,相比那些冷酷无情、六亲不认的法西斯分子,这种闪着人性光辉的举动还是值得记上一笔。

    本篇拉拉杂杂,写了这些史海钩沉的文字,也不知咱国内的读者,尤其是年轻一辈喜不喜欢?

    如列位看官还觉得可读,我就在以后更新的文章中继续说下去吧。


  (文章出自: 丁剑印尼纪事  微信公众号 丁剑,资深媒体人、传记作家,长期旅居印尼,专注记述并解读千岛之国与华人有关的历史事件、社会精英、风土人情。)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