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深挖非遗文化宝藏助力脱贫攻坚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19-10-07 22:02:55





  新华社西安10月7日电(记者姚友明)在脱贫攻坚中,陕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要抓手,盘活腰鼓、皮影和竹编等传统文化资源,不仅推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还拉动了当地就业,带动了百姓致富。

  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生活的重担曾险些将贫困户李东东压垮。他父母患病,妻子罹患癌症,孩子也患有脑瘫。正在绝望之时,他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免费腰鼓培训班。在当地,腰鼓是流传2000多年的民俗,丰收、年节或嫁娶时,人们总会打起刚健激昂、大气磅礴的腰鼓。

  李东东很快就从腰鼓培训班毕业。他惊奇地发现,打鼓能将贫困“打跑”——他和几十名贫困户参加的腰鼓团经常受邀到各地演出。“去年在北京、江苏和甘肃等地进行了32场商业演出,光靠演出就赚了一万多元。”李东东说。

  除了商业演出之外,李东东现在还被当地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聘请,教孩子们打腰鼓,使这项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传承不息。

  如今,李东东只花1万元,就住进了当地政府提供的宽敞明亮的贫困户安置房。他用打腰鼓和务工挣来的钱购置了洗衣机、沙发、热水器等家具和电器,还利用政府提供的5万元无息贷款养鸡,并向病情有很大好转的妻子传授腰鼓技艺。

  “现在的生活,放在几年前根本想都不敢想。我想让我老婆也能跟我一起出去表演。赚钱是一方面,主要是想带她四处走走看看,领略下祖国的大好河山。”李东东说。

  剪纸、农民画、曲艺和民歌也是安塞区助力村民脱贫的重要“武器”。数据显示,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安塞近年来已有2000多名经过培训的贫困人口参与到各种文化艺术工作中,直接带动350余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今年5月7日,陕西省政府宣布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在摆脱贫困的征途上,腰鼓、剪纸、农民画、曲艺、民歌这5张“文化名片”功不可没。

  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看似普通的牛皮和竹子通过手艺人独具匠心的打磨,成为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制作皮影或演出皮影戏,成为越来越多当地年轻人谋生的手段。在华州皮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薛宏权的影子坊中,31岁的聋哑人马浩负责雕刻皮影,而他的妻子则负责给皮影染色,两人每月收入超过8000元。

  华州区委书记霍文军介绍说,经过几年的培育及保护,华州皮影已成为华州区的特色文化主导产业。2018年底,全区相关从业人员千余人,有20余家相关企业,年产值3000万元。今后华州将积极引导华州面花、华州背花鼓等43种各类非遗文化对接市场,让它们得到传承的同时撑起百姓的钱袋子。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