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到国门距离有多远


来源: 泰亚传媒   时间:2019-08-12 22:46:36





山谷到国门距离有多远
                                         
潘德铭
                                
 
赖培华的心事
 
2011年初秋的一个凌晨,启明星还高挂在天空,远处的郊外隐隐约约传来啼早的鸡鸣声。赖培华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干脆提早来到公司的办公室。这几天,他夜里总是失眠,眼里带着血丝,一件沉甸甸的心事,久久地缠绕在心头。
按理说,经过一番苦心研制,新的“赖氏红茶”已告成功,他应该开心惬意才是,为什么还紧蹙着眉头呢?参加一年一度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展示赖氏红茶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而捷足先登,开拓东盟十国的茶叶市场,这是他多年制茶的一个心愿,眼看这一个难得的商机,又要与他擦肩而过了,心里别提有多么憋屈。
他坐在红木茶几前,泡了一壶新近制成的赖氏红茶,细细品尝着,一股熟悉而又久违了的馨香直贯脑门,随即一股甘霖般的清甜滋润着心田,顿时满口生津,回甘宜人。他不由自主地感叹了一声:好茶。他在这里已经喝了十三年的红茶了,也只有今天才,才感觉自己喝到了地地道道的赖家红茶。他仿佛又品味到了孩提时代二伯父赖祥波亲手制作的红茶。
他抬头时,不经意地看见墙上高挂着的一面烫金牌匾,上书四个古色古香的大字:天池激浪。这是乾隆四十七年刻制的牌匾,至今已有230多年了,经历岁月的大浪淘沙,依然完好如初。这是他前几年进白云山天池岗种茶时在老家发现的古物。他如获至宝,请人去掉尘土,修复一新,高悬在客厅。他冥冥之中觉得,这是赖家先人对他开创崭新事业的暗示和激励。从他的太爷、赖氏红茶的创始人赖维顺,到他继往开来,光复赖茶,成为赖氏红茶的第四代掌门人,已走过了一百六十多个春秋。这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披星戴月,洒满了创业的艰辛,也赢得了成功的喜悦,可是每一步路都走得那么曲折,那么艰难,这瓶颈到底在哪里呢?
常言说:无商不富。赖家子孙更多的只注重种茶、制茶,把辛劳的汗水注入家乡山野的泥土。而在经商这一支脉上,却少了承前启后的能人。赖培华最敬重的是太爷赖维顺,他既懂得制茶,又懂得经商,他曾经借助罗马洋教士的足迹,把红茶带往广州,再辗转欧洲和美洲,成为英国皇家必不可少的茶饮。在他勤劳的双手里,赖茶一跃成了清朝宫廷里的“贡茶”,自己还被道光皇帝御赐为“贡茶御使”。 这是赖家破天荒第一次通过制作红茶赢得的殊荣。
到了爷爷赖六铃手里,已是家道中落。他举家迁离坦洋,回到祖居地晓洋刘坑村。崇山峻岭,清泉奔流,花开鸟鸣,让他又找回了子承父业的自信。他手艺精巧,精通种茶做茶,可惜不善于经商,怯于讨价还价,他只能挑着担子,走村串乡,卖给周围的村民。他为人憨厚朴实,乐于做人做事,命运注定他只能做一些小本生意。他也乐得与茶山为伴,过着安逸、清贫的日子。
树欲静而风不止。赖家的胡姓和施姓两个师兄弟,不忍心看赖家红茶就此销声匿迹,从广州赶到刘坑村,央求大师兄赖六铃再次出山,按照赖家祖传的工艺加工完成红茶,交付二位师弟,参加万国博览会。赖六铃慨然允诺,选取上好茶青,做成了5担红茶。三家兄弟齐心协力,又合茶拼配,命名为“坦洋功夫”。1915年,“坦洋功夫茶”与贵州茅台酒一起,赢得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闻名天下。赖茶自然也获得了“坦洋工夫茶”之父的美誉。 
正值重振赖氏红茶的最佳时机,国内内战频发,以及抗日战争的爆发,加上赖六铃的病逝,赖氏红茶终因时运不济,逐渐淡出红茶的历史。赖培华的二伯父赖祥波虽然善工茶艺,也无力挽救颓势。直到晚年,这位饱经岁月风霜的茶场技术员依然惦记祖业,把赖茶秘制工艺传给了赖家后人,也留下了重整赖氏红茶的期望。
赖培华的父亲,看到祖祖辈辈种茶制茶,起早贪黑,十分辛苦,可是,山还是那一座山,水还是那一道水,土木结构的老房子依旧可以看见蜘蛛网补就的残墙破洞。贫穷使他放弃了祖业,只身一人离乡背井,到邻县霞浦的海边去讨生活。后来,他成了一名小有成就的建筑商。随后,赖培华也步父亲后尘,成了一名成功的房地产建筑商……
赖培华咂了一口红茶,一股沁香的暖流在心头流淌:这么好的红茶,如果不能走向国际市场,实在太对不起赖家先人的茹苦含辛了。养在深闺人不识,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它,品尝它,欣赏它,喜爱它,从而成为令茶叶同行瞩目的国茶珍品呢?成立国丰(福建)农业投资有限公司,集产供销为一体,就是要实现这重振祖业的宏大目标。可是,酒香也怕巷子深,要闯出这一条康庄大道,比研制赖氏红茶所下的功夫要大得多了。
商海茫茫,长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先祖保佑,重整赖茶,风流人物看我辈。赖培华满怀信心,站起身,推开窗门,只见高大的香樟与翠绿的柏树在晨风中簌簌低语,远处的天边正吐露出一片鱼肚白。在他的眼里,这不是往日里看到的晨光熹微,而是一片希望的曙光……
 
 红彤彤的外方内圆
 
由于长期从事建筑图纸的设计养成了一种习惯,赖培华总是在凌晨四,五点起床,先用陈醋漱漱口,再到办公室泡一壶红茶,慢慢品尝,打开思路,开始一天的工作。
这一天,他的茶几上摆着十几种储存茶叶的茶盒和茶罐,有安溪的铁观音、武夷山的大红袍、福州的茉莉花茶……这是他特地从福州采购回来的。他仔细研究它们的器皿和包装特点,捕捉艺术设计的灵感,他要亲手给赖氏红茶量身定制一套与众不同,令人过目不忘的装束。
好马还需配好鞍,何况赖氏红茶倾几代人的努力而制成。茶是好茶,总不能也学人家采用铁盒、纸盒等简单的包装。虽说,三分人样七分装,七分人样不要装,可是,商品,讲究品相,品相的好坏往往影响到人们的欣赏价值;欣赏价值的高低,又影响到商品的价值和顾客购买的欲望。商场强手如林,竞争剧烈,任何问题都要考虑周到。
细节决定成败。赖培华决定先从产品包装入手,开始做赖氏红茶的大文章。
他抓起一撮红茶放在鼻尖下闻着,一种山野茶园的清香沁人心脾,漫山遍野绿油油的茶叶依稀在眼前浮动。他想起了孩提时听老茶农说过的有关外国人喜欢红茶的传说。当初,有一个英国茶商来到中国,喝了一杯清香的绿茶之后,大为赞赏,从此迷上了绿茶。他花巨资,购买了一大船中国的绿茶,打算运回英国。船到途中,遇到风暴,耽搁了行程,时间久了,绿茶变质了,发出一种发酵后的霉味。茶商心疼,倒掉又舍不得,还是运回英国。回到家,百无聊赖,只好自己先泡了一杯,试喝一口,一股异样美妙的口感,让他眉头舒展,好喝!尽管发酵后茶的颜色比原先的深透,近乎黑色,反正当地人还没有喝过正宗的中国绿茶,也看不出所以然来,于是,他把这一批变色的绿茶卖给了街坊邻居。没想到大家喝罢,赞不绝口,直叫ok!后来,英国人把“发酵的绿茶”叫做:black tea,或者叫:brown  tea。从此,中国红茶浩浩荡荡地进入了英国皇家和百姓的餐桌,成为他们深深喜爱的饮品,这其间,也有赖氏红茶的一席之地。
红茶,英文叫:black tea。直译为“黑茶”,相对来说,外国人注重茶的颜色,而中国人注重茶汤的颜色,故称“红茶”。赖培华要把赖氏红茶打造成首屈一指的中国茶。红色,是中国的吉祥色,也是赖氏红茶包装盒的主基色。他设想用陶瓷作为器皿包装的材料。因为,中国的瓷器早就闻名海外,瓷器英文叫作:china。也是外国人称呼中国(China)的代名词。闽南德化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瓷都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印纹陶的烧制,到了宋代,德化陶瓷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品。借助这走向世界的历史渊源,赖氏红茶与德化瓷器的结合,可谓是珠联璧合,再好不过了。那么要做成什么样的形状呢?他觉得还是集思广益,到德化走一趟,听听陶艺师傅们是怎么说的。
赖培华一向注重宗亲情义,同姓具有一种宗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做事齐心尽力。在筹建赖氏国际商会的时候,他就在通讯录的名单上,看到德化有一个赖姓陶瓷艺术家,颇有名气。他暗忖:一笔难写两个赖,还是去德化请这个赖姓本家来设计赖氏红茶的陶器吧,这也堪称是华夏赖姓子孙一桩光宗耀祖的好事。
赖培华带着公司负责茶叶经销的林总,一起驱车前往德化。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他又开始在心里琢磨了。古人说,没有方圆,不成规矩,我看,方与圆的巧妙结合,更能体现创办国丰(福建)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宁静致远,返璞归真”的初衷,从里到外,我要把赖氏红茶打造成名副其实的 “中国红”。
到了德化,他们按照赖氏国际商会会员通讯录提供的电话和地址,很快就找到了那个赖姓制陶艺术家。
见到赖氏国际商会的首任会长赖培华,陶瓷艺术家老赖格外亲切。他把赖培华一行人引到自己的工作室,烧开水,要泡一壶上好的铁观音茶接待客人。赖培华说,还是泡我们赖家的红茶吧。于是,亲手泡了一壶,给老赖品尝。老赖边品茶边点头,沉吟片刻,用浓重的闽南腔,连声赞美道:好咂,好咂,不仅清香可口,有回甘,还有回甜。
寒暄数句,赖培华说明来意,并和盘端出自己的艺术构想。说:可否做成外方内圆的形状?如此更显典雅、稳重、实在。
经过一番艺术交流,主客达成共识。赖培华欣然订制了一批赖氏红茶的陶瓷器皿,欢喜而归。
2012年2月22日,赖培华携带着一批崭新包装的赖氏红茶,访问东南亚,开启了他不平凡的商旅之程。在泰国考察期间,赖培华发现,泰国人喜欢喝冰茶,不喜欢清茶。他们把红茶泡好,加入糖和牛奶,放入冰箱,待冷却之后,再拿出来喝。看来泰国人口味喜甜,而赖氏红茶也可以凉了喝,色泽不变,回甘不变,有清凉解渴的功效,适合泰国人的口味。这就意味着在泰国,赖氏红茶可以和当地的冰茶平分秋色,具有可资开拓的商业市场。
同年2月23日,泰国为国党主席、原工业部部长、曼谷武吞里大学董事会主席参猜·猜隆勒博士接见了赖培华,欣然接受了赖培华的赠品赖氏红茶,并合影留念。赖氏红茶以中国茶特殊的品味、精美的包装,打开了世界茶文化领域的一扇大门,赢得了泰国政府要员的青睐。
从此,在泰国皇室和政府接待贵宾的茶几上,赫然出现了赖氏红茶。这外方内圆,形如漳州八宝印泥盒,又如古代中国皇宫御玺的包装,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浓烈的中国茶文化的靓丽和稳重气势,令人眼睛为之一亮。而对赖培华来说,那红彤彤的颜色格外耀眼,实在熟悉不过了,他闭着眼睛,就能真切地品味到赖氏红茶的芳香与甘甜。
东南亚之行,让他看到了一片新的商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趁热打铁,必定马到成功。他把新的目光投射向更加璀璨,更加期望的地方,——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他与泰国茶商相约:2012年9月21日,中国广西再见,不见不散……
 
梦想开花了!
 
泰国靠近中国的西南边陲,气候温润。发源于青海玉树的澜沧江,出云南的勐腊,流经老挝、缅甸、进入泰国,泰国人称这条四季奔腾的河流为湄公河。这是泰国链接中国密不可分的经济命脉之河。
赖培华逆流而上,回到了中国的云南,他要到普洱茶的故乡,去考察一番,那是他太爷赖维顺曾经当兵戍边的地方,也是赖氏红茶前身——普洱茶的发祥地。
时过境迁,过去的茶马古道,如今已变为通衢大道。街道两旁的普洱茶商店鳞次栉比,熙熙攘攘前来采购普洱茶的人流车流,络绎不绝,依稀再现了当年思茅古镇商贾云集,贸易繁荣的景象。赖培华穿街过巷,想走一条青石铺就的小道、看一堵斑驳陆离的老墙,寻觅太爷当年人生的足迹。可是,人地生疏,他怎么也想象不出眼前这如此繁华的现代商业街,当年竟然就是太爷事业艰难起步的老街小巷。
思茅,这茶马古道的源头,承载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使命,南可通往蕉风椰雨的东南亚,北出昆明,可快马直达首都北京,而今,相比之下,闽东宁德的交通纵横四海,比当年的思茅更为发达,赖氏红茶应该走得更快,走得更远。一股振兴祖业,奋起直追的使命感在他的心间油然而生。
在一条叫做天民街的街边,两株根深叶茂的大青树映入了赖培华的眼帘。他依稀看到,树荫下,有一个似曾相识的老者在向他招手。那人莫非就是他梦中多次出现的太爷赖维顺?可他定睛细看,那里还是一树清风,一地绿荫,他的心底涌起一阵莫名的惆怅。
那天夜里,他在酒店做了一个梦:只见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太爷,牵着一匹骡马,马背上驮着两筐普洱茶。赖培华踏着太爷的足迹,跟随着,翻过一座茶山,走过一段山路,进入了一个哈尼族的山寨,迎接他们的是一个慈眉善目的哈尼族老太婆。
茶园凉亭里,太爷泡了一碗普洱茶,递给赖培华,问:你闻到了什么?赖培华实话实说:霉味。太爷微微一笑,指着石桌上的赖氏红茶,只笑不语,赖培华一时不解何意,正要细问,只见一阵茶香随风袭来,太爷伸出五指,做告别状,然后飘然而起,骑上骡马飞上云端……
从梦中醒来,赖培华觉得冥冥之中,太爷在向他暗示什么?玄机难以参透,还是回闽东慢慢琢磨吧。
月亮从办公室的窗边悄悄滑过。回家还来不及抖去一路风尘,赖培华又继续琢磨那天与太爷相见的梦境,红茶是从绿茶发酵而来,自然少不了霉味,赖氏红茶要想出人头地,打入市场,必须消除掉霉味,尤其是陈茶,霉味更重,如能研制成功,这对于赖氏红茶的加工和保存都是革命性的进步。这也应该是太爷梦中对他的暗示。
他恍然大悟,分别用发酵了七七四十九天的茶青,和1979年的陈茶进行研究,根据祖传工艺,选择合理的温度和湿度,反复试验、反复比较,经过了第五道工序,终于达到了赖氏红茶的新高度:霉味消了,鲜味浓了,最大能量地提炼出了自然的原汁原味。
一天上午,赖氏国际商会总会的办公室,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一老一少。热情好客的赖培华特地泡了一壶新研制成功的赖氏红茶接待客人,他的心情就像学生让老师检查作业一样急切想知道客人的评价。
年纪轻的客人喝了一杯茶,咂咂嘴吧,神色疑惑地问:赖总,这茶叶怎么有甜味,是不是放糖了?
赖培华又倒了一杯,请他再喝。他仔细品味着,舌头在口腔里打转,舔了舔嘴唇,说:又不像放了糖,像是来自大自然的味道,不仅有回甜,还有回甘,口感圆润清爽。赖培华笑了:赖氏红茶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感觉。
年纪大的客人竖起一只大拇指,赞叹说:赖总,祝贺你,这是我到你这里喝过的最好的一杯红茶,香气清雅绕梁,汤色金黄透亮,滋味醇厚甘爽,堪称人间仙露。他建议赖总带一批新研制成功的赖氏红茶,去参加即将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商会年会。那里群英荟萃,是广结商缘的地方,那里机遇甚多,也是赖氏红茶走向全国、通往世界的大桥梁。
这不是与梦境里太爷骑马上天的寓意吻合吗?赖培华心中暗喜。
2012年3月15日,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中国国际商会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国际商会的会员、政府部门、商协会、以及学术界等400多位人士出席了会议。
与会者以“大变革下的抉择,调整与攻坚”为主题,紧扣十八大精神,重点围绕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就坚持与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策略等当下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度探讨。
作为赖氏国际商会会长,赖培华参加这样具有国际化的中外企业家之间定期交流的会议,还是第一次。他全神贯注,聆听每一个发言者的讲话,如饥似渴,吸纳每一个成功企业的经验,思考公司未来的走向
一个新的问题在赖培华的脑海里萦绕:在多变的国际环境里,赖氏红茶企业如何互利互赢走出去、相互合作走出去、文化融合走出去呢?
他想起清代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一句名言:名气一响,生意自然热闹起来。花钱去做广告,不如用实际行动使大家口耳相传。会议期间,他以茶会友,认识了不少企业家朋友。当他们第一次品尝到赖氏红茶时,满口回甘,都称赞不已。不少企业家萌发了与他合作的意向。
润物细无声。赖氏红茶以它独特的品味逐渐在北京的茶行间传扬开了。
可是,只见芳名,不见其物,有的茶商茶客通过网络,找到赖培华,要求订货。赖培华又想起太爷梦中骑马飞上云端的背影,一个大胆的念头闪过他的脑膜:把赖氏红茶的专卖店开到北京去,开到皇城根脚下,让更多高端人士领略赖氏红茶的魅力。而且,北京城里客流量大,外国旅游者络绎不绝,这也是向全世界宣传赖氏茶文化的最好窗口。
2012年6月5日,上午,晴天。在北京海淀区某商场里,装饰一新的赖氏红茶专卖店开业了,金黄色的包装袋、与大红色的茶盒交相辉映,喜气洋洋。玻璃橱窗里,摆放着的茶罐造型奇特,格外引人注目。有一个穿着米黄色对襟唐装,腋下夹着棕色皮包的中年客人走近橱窗细看:每盒(300g)售价2.3万元人民币,不禁瞠目结舌,大为惊讶,操着一口京腔,说:嗨,奇了怪了,什么好茶卖得如此金贵?
还有更金贵的呐,这还只是国丰公司通过国家商标注册13个商标中的一个品牌。一个亭亭玉立、面目清秀的女营业员向客人介绍:以后,还要陆续推出“赖氏红茶”、“ 仙鼎峰峰壹号”、“赖贡”等品牌……
那客人自称是走遍东西南北路、喝遍春夏秋冬茶的老茶客,说:满京城的大老少爷儿们儿都知道,福建是鼎鼎有名的茶叶之乡,我喝过你们福建的大红袍、铁观音,也喝过福鼎太姥山的绿雪芽,就没听说过有什么赖氏红茶,小姐,请您说说?好在哪儿?贵在哪儿?
女营业员忙于招呼进店买茶的顾客,没有功夫回答这位茶客的提问。茶客显得有点尴尬,正要转身离去,突然,在他的身后,有一个浓眉大眼,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微笑着向他打招呼:先生,请您留步,喝杯茶再走。那人就是赖培华,今天新开张,他来茶店了解顾客对赖氏红茶的反应。
赖培华邀请客人到茶几前坐下攀谈,亲手泡了一泡赖氏红茶,请那客人品尝。客人犹豫了一下,说:得了,您这一泡如此金贵,舍得?
什么舍得舍不得?来,以茶会友,你我先喝一杯再说。
客人眯着眼睛,细细品尝红茶,舌尖在杯沿和唇边打转,回味片刻,点点头,又带上老花镜,用镊子挑看茶叶,随即竖起一对大拇指,说::嘿,盖了帽了,好茶!清香、醇正、无霉味,有回甘、还有回甜,口感舒适,果真名不虚传……
物以稀为贵。赖培华借机向客人宣传赖氏红茶的价值:赖氏红茶可贵之一,茶树生长对自然环境要求很高,年产量不到900斤。可贵之二,制茶工艺繁琐,非祖传秘制而不成。可贵之三,茶品口感清润,有回甘回甜之奇妙。从十九世纪30年代以来,它就是皇家贡茶,是富贵的象征……茶客连连点头称是,与赖培华交换了名片,临走时,他二话不说,掏钱买走了两盒赖氏红茶。此后,京城又多了一个赖氏红茶的忠实粉丝,义务宣传员。
专卖店开业不到2个月,两百多盒赖氏红茶被茶客抢购一空,一时供不应求,还有人不断打来电话,要求订购,忙得赖培华不亦乐乎。此后,赖氏红茶名声斐然,不胫而走,北京的茶叶市场向它敞开了热情的胸怀。
北京赖氏红茶专卖店的开业,仿佛在一夜之间,就成了北京城红茶行业的一匹黑马。这是他在经商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他准备大步迈向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经贸殿堂的重要一步,他重新找到了三个自信:方向自信、道路自信、成功自信。
 
博览会上的目光
 
2012年9月21日,广西南宁正是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的金秋时节,处处花团锦簇,张灯结彩。那彩旗在蓝天白云下飞扬,漂浮的气球悬挂着祝贺的条幅,每一张过往的笑脸,都洋溢着喜庆和期待的神色。
赖培华穿过人流,大步往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朱槿花厅走去,在那里,他已约好了几个泰国茶商,一起参加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共商合作项目。
上午九点,博览会开幕式正式开始,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缅甸总统吴登盛、老挝总理通邢、越南总理阮晋勇等中国与十个东盟国家的政要出席了开幕式。会场四周的环廊繁花似锦,现场气氛浓重而又热烈。主席台上金碧辉煌,十一条彩带分别代表着伟大的中国和美丽的东盟十国,十一片花瓣之间铺满了中国与东盟十国人民互利合作,共享繁荣的光荣与梦想。
望着前面一排排就坐的来宾,赖培华灼热的目光,急切地寻觅着熟悉的泰国朋友。可是,来宾太多了,人头攒动,掩没了朋友的影子。他只看见主席台上端坐着的泰国副总理吉迪拉先生。
中国-东盟博览会于2004年由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倡议,由中国和东盟十国经贸主管部门,以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是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的盛会,每年都在广西南宁举办。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内容涵盖了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宽阔平台。今年博览会的举办,恰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十周年,赖培华觉得能参加这次博览会特别有意义。
主席台左右两边的大屏幕里播放的形象片,生动展示了中国与东盟十国友好交流、经贸往来、多领域合作的非凡成就,令赖培华周身热血沸腾。紧接着,主席台背景板上显示出“10+1>11”的硕大字幅,象征着中国和东盟十国通力合作的巨大力量。
上午9点35分,习近平宣布: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接着,习近平与东盟十国的政要来宾、以及承办方的官员等十四人共同为开幕式剪彩。只见红绸徐徐拉开,一幅描绘中国与东盟十国合作成果和前景的巨大图画赫然出现,吸引了全场的目光,这共展宏图的创意,也表达了赖培华与泰国农业合作实现双赢的美好心愿。
空中礼花纷飞,洒在赖培华的身上,雷鸣般的掌声骤然响起,似乎也在预祝他事业的成功。赖培华的双眼激动得湿润了,耳畔久久回荡着博览会的会歌:再大的城市也装不下,双眼的眺望,梦想的宽广,共同的梦想才能拥有,不息的信念和力量……他要通过这千载难逢的商机,把赖氏红茶做强做大,实现赖家几代先人为之奋斗不已的夙愿。
在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赖氏红茶以它特殊的口感和品相,成为组委会接待宾客公用的茶饮,出现在签约台上,在众多宾客中产生了巨大的广告效应。赖培华带来的一大批赖氏红茶很快就脱手了,获得的是一个个大额订单。他还与泰国茶商合作开发泰北山区,种植茶叶,签约了15000亩茶山。他要把赖家红茶移植泰北,成为中国红茶的一脉分支。
商场如战场,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善于思考,也善于调研,这是赖培华的工作作风。闲暇时,他经常虚心向制茶同行切磋技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他也经常向茶商讨教经营之道。
博览会的农展馆游客最多,最为热闹,绿茶、红茶、黑茶琳琅满目,叫卖声此起彼伏,购买者比肩继踵。对参展商来说,减价销售也是一种广告,他们有可能赢得更多的大额订单。赖培华徜徉在各个展位之间,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他来到一个湖南某茶厂的大展位前,只见四支像礼炮一样的“千两茶”,昂然竖立着,招人眼球。
“千两茶”是湖南安化的一个传统茗茶,顾名思义,每卷(支)的茶叶含量合老秤一千两,又因为外表包装成花格状,又叫“花卷茶”。
不管买与不买,来的都是客。一个浑身披红挂彩的茶艺小姐笑容可掬地给赖培华递上一杯热茶,请他品尝。与赖氏红茶有所不同的是,“千两茶”汤色纯黄,滋味醇厚,带有松烟香。不可否认,有差异才有竞争。大路朝天,各行其道。如果说,“千两茶”以其纯正、古朴、大气之风范立于世界茶叶之林,那么,赖氏红茶则以典雅、醇厚、甘爽之品味跻身世界茶林之中,相互映衬,共同续写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新篇章。
常言说,和气生财。赖培华很欣赏茶艺小姐的真诚和热情,他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闽东山青水秀美女多,将来赖氏红茶也要拥有一批优秀的茶艺小姐,以精湛的茶艺表演,推动商机,拓展市场。
赖培华和顾客们边品茶,边听茶艺小姐介绍:这两天忙得够呛,一下子卖掉了四百多盒,货都卖断了,还有不少茶商订购,只得约定会展后再给他们发货……她万万没有想到,面前这个气质与众不同的中年茶客,也是一个制茶高手。好一个“卧底者”,不露声色。赖培华经过考察和比较,审时度势,更加坚定走上层高端的经营之道,不求体大量多,只求量少而精,为世界奉献最精最好的红茶。
走出农展馆,赖培华感觉眼前的天地特别宽广,只见蔚蓝色的天空中,飞过两行排着“人”字的大雁,他的心也飞回了故乡白云山的茶园……
 
赖培华重振赖茶雄风
 
2013年2月7日的夜晚,赖培华在窗前伏案填写新春贺年卡。窗外,微风徐徐,灯色迷离,香樟和柏树沐浴着蒙蒙的细雨,不远处有鞭炮声传来,还夹杂着糯米粿的香味。年的气息越来越浓了,春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
自从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归来,赖培华增长了见识,活力冲涌,仿佛新生。除了继续精益求精,提升赖氏红茶的品味,他还抽空看书学习,饱览中外成功商人的从商经验,还特地研究了中国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经商之道。他以人为本,以诚信立商,与众多客商建立了友好往来,互惠互利的商贸关系,认识了很多界内界外的良师益友。他常借胡雪岩的话,对身边的年轻员工说:做什么事都离不开贵人相助,做大生意尤其如此。只有广交朋友,才能广结商缘。
以茶会友,以茶交友,在他认识的众多朋友中,有不少人乐意成为推介赖氏红茶走向世界的使者。
2013年1月11日,泰国中国事务顾问团主席王鸿宾先生拜会泰国上议院议长顾问、侨泰集团董事长徐惠侨先生时,代表赖培华,向他赠送了一盒赖氏红茶。品茗论道,徐惠侨先生对赖氏红茶赞不绝口,加深了对国丰公司的印象。
做事先做名气,名气一响,生意自然也红火起来了。名气是无形的资产,就是赔本也要做。他对与他合作的茶商,以及帮助他的朋友讲究的是一个义字,宁可自己赔本,也不让合伙者和朋友吃亏,所以应了古人“得道多助”的箴言。
突然,手机响了,他接听来电,喜出望外,这是他熟悉的好友,国际友人吴南江先生从泰国打来的电话。赖氏红茶被泰国皇室确定为“皇室御用茶”, 吴南江先生出了不少的力。电话里,吴南江先生兴奋地说:值此新春即将来临之际,今天,我特地携带一盒赖氏红茶,代表你和国丰公司,拜会了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刘锦庭先生,并带回他对你的问候。
赖培华连声道谢:谢谢吴兄,您可是我的大贵人,赖氏红茶的大伯乐。
吴南江先生谦逊地说:过奖,过奖,今天,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能把赖氏红茶作为接待来宾的专用饮品,一些欧美国家能把赖氏红茶作为国宴用茶,完全取决于它的独特品质,还有你独特的个人魅力……
哪里,哪里,一个好汉三个帮,我能有今天,都是像你这样肝胆朋友牵线搭桥,鼎力相助的结果。
我也得谢谢你,让我有机会把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海外,弘扬光大。
吴南江先生把赖氏红茶当作时尚健康的茶礼,多次代表赖培华和国丰公司,赠送给泰国亲王,以及亲王顾问等政府要人,从上层开始扩大赖氏红茶在泰国的知名度。
胡雪岩有一句名言:最大的恩惠就是不断给你提供表现的机会。赖培华感恩赖氏红茶的第一代掌门人赖维顺,是他给了自己和朋友施展人生抱负的空间。夜深人静,他庄重地打开赖茶创始人维顺公的画像,高挂在白墙上,虔诚地烧了三炷香,膜拜先祖的在天之灵,庇佑赖家做出更好的红茶。
赖培华依稀看到画像里的太爷正眨着神秘的眼睛,似乎又在向他暗示着什么……他相信,赖氏红茶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贡献,带给人们的是身心双修的至善至美。就像胡雪岩所说的:只要有做好事的心愿,就会走出一条路来。
过罢春节,转眼又到了清明节,正是赖家茶园最忙碌的时节。这一天,天还没有亮,赖培华就驱车经过坦洋,沿着盘山公路,回到了祖居地晓阳刘坑村。车停公路边,还得徒步走半个多时辰,才到爷爷住的地方。
那破败的老屋寂寞地伫立在山坳里,屋顶破漏得可以看到几片天宇,潮湿的地面上青苔点点,一件褪色的蓑衣还孤零零地挂在墙角,似乎诉说着祖辈们的风雨沧桑……
赖培华触景生情,想起了已故的父亲,不禁热泪纵横。
父亲自幼生性特立独行,十四岁那一年,耐不住山野的寂寞,家庭的贫穷,一个人离开家乡,出外谋生,后从事建筑工作,小有成就,就在霞浦成家立业。他每年都寄钱回老家,赡养祖母,钱就交给大伯操持。因工程繁忙,几乎没有时间回家。直到退休后,才回老家看看。当他看到家乡断垣残墙,荒草凄凄,一派衰败的景象,又看到老屋里蛛网交织,家徒四壁的寒酸,抱怨大伯不孝不勤,没有照顾好年老体弱的祖母,愤然掉头离开老家,一路叹息,耿耿于怀。这一走,又是二十多年,直到八十多岁的时候,他才回到老家,一进柴门,就与大伯抱头痛哭。饱经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理解了家乡贫困的无奈,理解了兄弟的苦衷,毕竟是手足之情,他放下了对大伯的怨尤之心,似乎也把积蓄了一生的泪水都倾泻了出来。那一天,赖培华第一次看到性格刚强的父亲哭得那么伤心,鼻子一酸,也潸然泪下。多年在外,父亲毕竟对家乡没有什么贡献,或多或少对父老乡亲怀有一份歉疚之心。临终前,父亲把赖培华叫到病床前,嘱咐赖培华把企业办回老家去,为家乡经济发展出一点力,为乡亲们发家致富做一点事。
带着父亲的嘱托,赖培华毅然回到了家乡,创办了(福建)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把目标聚焦在振兴赖氏红茶的祖业上。
他投入巨资,在白云山建立了赖氏红茶天池基地和红茶生态茶园,给当地的茶农带来了共奔富裕之路的福音,这也是赖家父子爱国爱乡的一大善举。
白云山晨雾缭绕,早起的茶农们正在采摘茶青,他们要在雾气散尽以前,才能采到最好的茶青。赖培华估计:今年收成七十四担,不在话下,其中,赖氏红茶还是保持九百斤的量,他要争取做出更好的红茶,参加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让赖氏红茶再一次成为茶文化世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赖培华伫立在高高的天池岗,置身在晨雾如纱的茶树丛中,他的耳畔传来了悦耳的采茶情歌:歌声时高时低,在狭长的黄兰峡谷间回荡:
            白云山上雾轻轻,
            畲家妹子采茶青。
            情歌装满一箩箩,
            醉得哥哥飘过岭。
想到赖氏红茶的美好前景,赖培华的心也醉了……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CHANGAN Debuts First European Flagship Store in Norway with Launch of CHANGAN Deepal S07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东盟评论社